搜索
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好范文 >

农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4-09-18 13:12 作者:admin 点击: 【 字体:

农业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农业论文1

摘要:系统分析了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新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新趋势,研究提出了加快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农村信息化;新进展;新趋势;建议

近20年来,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且得到不断发展,呈现出后发优势。认真分析研究农业农村信息化进程中的新进展和新趋势有利于把握其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律,对进一步顺势而为、争取农业农村信息化更大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1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新进展

1.1 农业和农村信息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20年来,农业部逐步加大农业经济信息网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成了具有较强技术支持功能的农业信息网络中心和国家农业信息核心网站,全国各个涉农领域农业信息网络已具备一定规模和数量。“金农工程”的骨干工程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已经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建成,现已能与全球的农业科技信息网良好联接;以农业部为中心,连接31个省、市(区)农业厅的信息网络平台,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全国农业信息网络。全国所有的乡镇都能上网,基本上都可以实现宽带上网,农民网民规模不断增加,已经超过整个网民的四分之一;电信网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网方面,农村广播、电视人口在农村的综合覆盖率已经超过95%[1]。

1.2 农业信息资源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

1.2.1 重视农村信息资源调查 组建了由22个部委参与的农村信息资源整合工作班子,开展农村信息资源摸底调查,初步掌握资源分布状况,并建立17个部委间的涉农信息资源交换制度,在党中央统一部署下,各地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工作开始走向深入。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展了“农村科技数据采集、处理与应用示范”,在科技数据供需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标准规范进行农村科技数据的采集、整合和加工,建立农村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总量超过300 GB,并进行相应的数据统计分析和系统开发,建立农业生产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开展农村科技数据应用示范,为农村科技人员与广大农民之间架起一座“信息桥梁”,保证农村科技信息及时、准确和主动地送到广大农民手中,也是解决农村科技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的良好途径。

1.2.2 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随着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日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和地区一些专项资金的资助下,各省建立了种类繁多的农业以及与之相关的数据库,内容涉及地貌、土壤、气象气候、耕作制度等各个方面。同时,国土资源、水利、林业、测绘等部门也相继建设了农业政策法规、农业科技与人才、农村经济统计、农产品价格等多个行业数据库,如中国农林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农牧渔业科技成果数据库、农副产品深加工题录数据库、植物检疫病虫草害名录数据库、中国畜牧业综合数据库、全国农业经济统计资料数据库、农产品集贸市场价格行情数据库和农业合作经济数据库等[2],其中部分数据库的功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随着各类农业数据库建设的不断推进,相关建库技术也取得了明显进步。同时还研制出了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农村信息化的技术产品,如各种数据库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模拟系统、作物病虫害防治系统、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等。这些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为我国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数据资源。在农业农村信息数据采集上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部门在全国建立了几十条信息资源采集渠道,共计部署信息采集点近万个;通过远程联网采集信息、报送农业农村各行业和各领域的生产动态、价格行情、科技教育、质量安全、自然灾害、动物***、农民收入等信息。

1.3 农业和农村信息建设成果显著

1.3.1 农村信息服务平台与信息网络已初具规模 20xx年末,全国各省、97%的地市、8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设置了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大多数乡镇都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总计发展了数十万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3]。农村信息服务服务平台已初具规模,农业部和各省、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均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80%以上的地级市和6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全国涉农网站已经超过1.8万个;整合***网、电视网、电脑网优势而形成的“三电合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已扩展到100多个县;部分地区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

1.3.2 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县有信息服务机构、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点”的农村信息服务格局基本形成,各具特色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发展和成熟[4]。吉林农委与吉林联通联合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成功建立了“12316新农村***服务”模式;浙江省成功利用“农民信箱”信息服务平台,实名制发展用户近300万人次;上海市建立的“农民一点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农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信息服务。宁夏回族自治区主要领导挂帅的“平台上移、服务下延”的信息服务模式,破解了资源整合难、信息共享难、网络进村难等制约信息化建设的难题,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村村通网络、村村有信息服务站”的目标。

1.3.3 农村信息人才培养培训有所加强 教育部“高校农业科技与教育网络联盟”已初步建成中心门户网站,10万多农民接受了实用科教知识服务。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北京派得伟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展了多期全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高级研修班,涉及全国20多个省市,累计培训2万人次,为农村信息化建设管理队伍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广东省建设信息化培训体验中心,开办了各类信息化技能培训班1 323期,已建立21个市级培训中心、50个县级培训体验中心、404个镇级体验站、919个农村信息服务体验站、51个专业市场信息采集点,组建了超过200名专家的农业专家队伍和超过6 600人的信息员队伍,体验中心可辐射到5 000多个村,让农民有机会就近免费使用互联网。 1.4 重视农业农村信息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1.4.1 信息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上推广应用 农业生物环境信息获取与解析、农业无线传感网络、农业过程数字模型与系统仿真、虚拟农业与数字化设计、精准农业与自动监控、呼叫中心、移动通信、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已经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农业政务管理、农业生产经营以及农产品流通等领域开展了相关应用推广工作,并且发展迅速,有逐步深化的趋势。国内外各大农机公司普遍加强高新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在农机中的运用,农机也向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目前,数字化农业机械在目标识别、无人驾驶、自主行走方面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数控农业机械基本上能达到自然人操纵机器工作的水平,这些都为发展农村信息化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新的信息技术在一些地方农业生产上得到初步应用,如精准农业技术开始在全国部分地区进行示范推广;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等信息技术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地农垦系统以及各大型国营农场有效进行推广应用;3G、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部分地区农业领域开始试点示范。

1.4.2 重视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 针对中国农业生产区域性、专业性强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可控性差、经验性强等实际情况,国家“863计划”长期支持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共研制出5个智能系统开发平台和200多个农业专家系统,并在全国30多个省市和东南亚地区应用推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国家数字农业重大专项“数字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取得阶段性成果,开发面向农业生产管理、宏观决策和市场经营过程中的农业数字化模型及软件系统,初步实现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开发了数字农业信息获取、处理、传播、加工、利用的公共信息管理平台;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对农业结构布局、农作物长势和农产品品种进行动态监测和预报研究,建立了面向农村的数字化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科学知识和市场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开发适合设施条件和大田条件下精准生产管理的多种数字农业关键技术与设备,并建立了国家级“数字农业”示范区。

2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新趋势

2.1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多元化

在政府主导之下,各类社会力量已经积极进入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而且初步呈现激烈竞争的态势。从长远来看,政府的力量和社会的力量会并驾齐驱,社会力量将会逐渐成为生力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行为主体多元化、社会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除政府部门及相应国家事业单位继续大力推进外,要广泛发动和利用有关媒体、专业技术协会、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村科技示范户的积极性。新农村信息化既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需求,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参与、协力推进。中国电信“信息田园”、中国移动“农信通”、中国联通“12316***”等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由企业主导开展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因其适应市场需求、服务及时和有效性高等特点而广受欢迎。

2.2 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更加扁平化

现代信息技术使信息服务具有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特点,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相关平台上移、服务下延,向扁平化方向发展。由于农业和农民的分散性,需要一个整合的统一平台来实现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这样既可以集成资源又可以降低成本。政府不能全包,但也不能由运营商全包,因此面设置:页边距上下左右各用2.4cm。

2、行距:全部采用1.5倍行距。

3、页码:每页下端居中,全部采用阿拉伯数字排序,如1,2,3等,不要写“”或“-1-”等。

4、页眉:全部不加页眉。

5、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