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之梦》读后感老师作品
发布时间:2024-08-31 14:54 作者:admin 点击: 【 字体:大 中 小 】
《新教育之梦》是一本写给广大奋斗在基础教育一线的普通工作者的专著。不知道老师们读了之后有什么样的体会呢?下面小编整理了几篇《新教育之梦》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参考!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一】 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初步了解了他的教育理想。读朱永新的《新教育》,我对新教育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受颇深。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从师范院校走进中小学校园的年轻老师,都满怀教育的理想:按照自己对 教室 的定义,打造和学生一起快乐成长的 完美教室 。和学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体验成长的汗水与欢笑。 可是教育的现实很残酷,因此对教育理想的坚守就很悲壮。坚守内心教育理想的老师们,要么为理想英勇地死去,要么为理想卑贱地活着。在现实面前输得一塌糊涂,理想被生活磨得面目全非。 于是,大多数老师更会选择一种更适应现实的方式:为了生存和生活而背叛心灵,放弃理想。相信每个走进教师职业的人都曾拥有过教育的理想,那个时候我们很年轻,不成熟,在残酷的现实中,那个理想太过遥远,来不及努力就已经成熟了。成熟就意味着放弃,放弃掉有过的美好理想,然后我们就这样没心没肺地活着。 一直怀揣的梦想,难道就是人生的枷锁?放弃梦想,却又心有不甘。谁能够告诉我们,这种悲壮的.坚守,价值何在?教育理想之路,究竟在何方? 毕淑敏在《蓝色天堂》中说,旅行是一种学习,它给你用一双婴儿的眼睛去看世界,去看不同的社会,让你变得更宽容,让你理解不同的价值观,让你更好地飞外去爱、去珍惜。旅行让你以另外一种身份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进行新的尝试,让你重新发现自己。 其实,学习也是一种旅行,从一个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旅行。学习是一种相遇,是对话,与陌生世界、他人相遇,与自己相遇;与新的世界对话,与新的他人对话,与新的自己对话。康德写过一篇文章《什么是学习》,福柯也写过一篇文章《什么是学习》,他们都认为学习是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者的相遇和对话,与自己的相遇和对话。按照这些关于学习的理论,我们就会发现,学习也是一种旅行。 旅行既要费钱,很多时候还很费力,但是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因为旅行从来都是旅行者心甘情愿的选择。那么,什么时候,学生的学习能够像旅行一样,让学生再苦再累也愿意主动投入呢?我们不断地进行着教育改革,但是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始终没有找到真正有效的方法。 现代心理学和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兴趣是推动孩子探索和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大都是形式上的改变,并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和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来自哪里呢?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师通过挖掘学科知识内容本身的魅力,以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打开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对学科内容的深入探究中获得丰富与充实,这种兴趣与快乐才具有持续的力量。很多成功人士往往能够将这种乐趣保持一生。当一个人能够终身坚持下去的时候,自然就可以达到极致,达到那个领域最顶级的水平。 爱是因为喜欢,喜欢是因为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在语文、历史、经济、政治、哲学这些富有人文精神的学科教学中,背诵,默写,抄写,填空,照本宣科的讲解,标准化的试题答案,我们看到了这些扼杀学生学习兴趣,只是有助于直接提升考试分数的方式成为经验大行其道的时候,就可以明白现在的学生为什么越来越不喜欢课堂,越来越不喜欢学习。即使被迫坐在教室里,做出了学习的姿态,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学习。也许我们都应该思考一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如何让学习真正地发生? 在哲学课堂上,我给学生讲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提到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不仅仅只是学生时代的事情,而是伴随终身的一种生活方式。即使大学毕业找到工作了,工作也只是新的学习的开始。有学生惊叹说:那这辈子岂不太痛苦了!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对学习是痛苦的体验,即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了分数,这种方式也需要反思和改进。对于教育而言,更可怕的是,在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观念指导下,我们认定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吃苦的过程,于是不断强化学生这种痛苦的体验。 西方成功学曾经有一个理论,是说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每晚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进修、思考或参加有意的演讲、讨论,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坚持数年之后,成功会向你招手。这种业余时间的学习往往效果特别好,因为是在用中学,而且出于自己心甘情愿,没有任何人强迫。 在互联网、在线教育、各种社群***的时代,我们最不缺的就是学习渠道、学习资源了,可以选择的学习方式非常多,而且门槛还很低。这个时候,只要你想学习,机会随时就在你手上。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学习,学习的过程是不是快乐而有真正的收获。 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的时代,可是我们的教育确实还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知识的传授,方式的训练,已经越来越失去传统意义上的价值,我们的教育需要进入通过思维和视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充实与快乐,以激活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内在动力作为教育发展的方向。 通过阅读《新教育》深刻体会到了朱永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指引,努力提高课堂教育效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我们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二】 寒假期间,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说起朱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新教育之梦》那独特的亲和力。简单而尊重地道一声 朱老师 ,仿佛一下子距离近了许多,读他的书也就更容易融入和沉醉。 我所从教的小学,很多方面已经是循着朱老师的教育之梦在走了。但可能限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我们还无法很深地体味着新教育的甜蜜,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又时时地不断的冲击,外加现行教育评价系统的不配套,要实现新教育的梦想自然是有着诸多困难,于是咀嚼着朱老师的文字,回忆和想象着我们的教育现实,不禁有了许多的感慨和欣喜。 很多时候读类似理想化的作品,我总有潜在的一种定性思维,我觉得理想就是所谓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洋洋洒洒说了许多美妙的东西,而真正能够在现实中存活或者构成蓝图的却零零星星。如今读《新教育之梦》却不尽然,朱老师平静而又睿智的语言,堆积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梦想,他激起了所有教育人的热情,指引了教育人曾经迷茫的方向,更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于是,崇敬、敬佩,更是欣慰。 作者在书中所说的 教育 主要是指 学校教育 ,而 学校教育 按最正统的解释,即 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这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种期待: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待,社会对人发展的期待。而 期待 本身就是对理想的憧憬;或者干脆直接说,教育就是对理想的追求。 朱老师正是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 新教育之梦 :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 我不打算在这里一一复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强调说明的是,作者的这些理想绝不是虚无飘渺的 童话 或 神话 ,而是根植于教改现实的理性追求。 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举四个方面。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把 以学生为主体 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 因材施教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融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 合格加特长 的个性养成。 无论是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还是理想的美育,朱老师都把它放进了教育的大环境中进行阐述,其综合性和融合性可见一斑。教育界限在每一次的课程理想化中都似乎不着痕迹,理想的智育需要理想的德育,更需要理想美育、理想的劳动教育和理想的体育。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教育就好比是一朵花,而每一门学科就是这朵花上的一个花瓣。我们应综合地来看待这些学科,而非从大排到小,甚至忽略其存在的必要性。当然理想的学科应该客观看待和谨慎进行学科渗透和学科整合。这样理想才能更理想。 朱老师的教育理想之梦,带给我的灵感和激励将随着我的文字流畅成我的所得,感谢朱老师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朱老师愿意把这些可贵的文字和我们分享,感谢朱老师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教诲。《新教育之梦》 将时刻警醒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 理想教师 ,培育一群新时代的 理想学生 。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三】 我拜读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感受到他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这一切令我对他的敬意油然而生,这本专著也让我获益匪浅。 一、学无止境,不断进取 陶行知说: 人出生是开学,死了是毕业 。时代在进步,知识在更新,以往知识和教学方法,在昨天你还可能是好老师,在今天也许只能马马虎虎,而明天则可能会被淘汰。好教师是不断提高的,这就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就时时需要我们有一颗进取心,不求做得最好,但求做得更好。我们应该严谨治学,勤于进取,并保持永恒的进取心,尤其要把学习与创作结合起来。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当然更应该做学习的楷模。向网络学习,向名师学习,向家长学习,向学生学习。学习做人之道,提升综合素质;学习业务知识,更好地开展工作;学习管理班级,营造育人氛围;学习沟通交流,造就新型人才。 人们常说,三流学校靠校长,二流学校靠管理,一流学校靠文化。教师首先自己要成为有文化的人。一个教师是否有文化,并不是看教师能否熟练地掌握自己所教科目的知识,能否做疑难的习题,而是看他在教学时,是否让学生感觉到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当你离开课本,离开教参,离开教案,能上一堂让学生欢欣鼓舞的.课,能在与学生的闲谈中,启发学生的智慧,丰富他们的情感,你就是有文化的教师。有文化的教师不仅是教材知识的继承者、传授者,而且是文化的创造者、发展者。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孩子学习。 二、有思想,有个性 我们传授给学生的不应仅仅是知识技能,更应该是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以及做人的准则和能够支撑人生的强大精神动力。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gps是什么意思?GPS是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缩写形式,它是一种基于卫星的定位系统,用于获得地理位置信息以及准确的通用协调时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一线教师。 不做不动脑子的事,做出思想来。比如备课,照着别人的抄一抄;比如上课,从来是一个模子,一个路子,不过三招,学生就知道下一个环节是什么;比如教育学生,从来是采取最直接的、不经大脑思考的法子,至于这样做有没有成效,又会有怎样的负面效应,是从来不去思考的;比如这段时间教学下来,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是否需要回顾总结一下。我们不能过平庸与昏聩的日子。 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要让学生有个性,教师必须有个性,教师的个性体现在他的教育教学上。教师的教育性无处不在,只不过是有效与无效之分,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之分。教师要做出属于自己的风格来,不做人云亦云的事,每一个教育教学的活动,都尽可能地策划出自己的个性的影子,让学生感觉新鲜,感觉这个老师身上有许多的意想不到,许多的出乎意料而又合乎情理。这种教育个性是充满活力的,是张扬着智慧的。教师就应该朝着这样的方向去努力。 三、宽容待人 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孩子的差异,承认孩子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作为教师,应该有足够的耐心面对每一位学生,尤其是淘气、调皮的学生,应该用宽容的眼光看待他们。或许在您的宽容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得以提升和张扬;或许在您的宽容的眼光呵护下,成长起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学子;或许在您的宽容的目光中,会涌现出许多爱迪生、牛顿的身影;或许就因为你的宽容,也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教师的宽容不仅仅是针对学生,还涉及对待教师同伴,对待学校领导,对待学生家长。对待他们,可能有一句格言能够教给我们理智的方略,那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宽容的教师,往往是自信的教师,宽容的教师往往是具有亲和力的教师。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四】 最近,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接受了朱教授新教育理念的洗礼,特别是看到《我心中的理想美育》这个篇章,感受颇多。美育不是以前所片面理解的的通过美术、音乐教学或一些活动对学生进行的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它是一种整合的教育,一切来自自然、来自社会、来自人生的美的享受和体验,便构成了我们生命的美丽。理想的美育就如朱永新教授所说的应该是一种 自然美育 应该是 生命美育 应该是 生活美育 应该是 艺术美育 应该是 立体美育 应该是 示范美育 应该是 精神美育 ,应该是一种 创造美育 。引领我们开始追寻美、发现美、创造美。以下是我对美育这一章一点浅薄的感想。 1、在注重美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 创造 已经和 感受与鉴赏 , 表现 等一起作为教学领域的内容,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而只让学生成为题海战术的牺牲品,那这样的教育是不健全的。美育与智育从根本上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作为人类精神能力最高体现的创造力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不仅包含理性思维能力,而且是感性和理性、直觉和思维、肉体和精神高度融合的产物。因此,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要靠理性方面的教育,而且需要感性方面的教育 美育。我国古典名著小说《红楼梦》被称为封建社会的 百科全书 。可见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于认识世界所起的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对儿童从小就开始进行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审美教育,并以此作为培养人们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的最有效的手段。审美教育正是借助于美的事物和美的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刺激与启导,使形象思维得到发展,想象力得到丰富。所以一部文学作品,一幅精湛的艺术品,一曲动人的乐章,一种美的事物,都能唤起人们丰富而宽阔的想象力,使创造智慧得到启迪与形成。 2、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 自然美 。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 生活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和谐相处,感受自然的灵气与神秘,学生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秀美多姿的景色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美。但现在的学生已经远离了大自然,用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这句话来形容也不为过。当学生被关在教室里接受什么叫美育的时候,早已经不懂欣赏荷塘月色,月落乌啼,大江东去,小桥流水了。离开了美育的源头活水----大自然,美育从何谈起! 理想的美育应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让学生的审美情趣在那苍茫的高山、浩瀚的大海、灿烂的云霞、耀眼的星空里培养与提升。 3、通过美育让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 朱教授特别指出:文学是进行 精神教育 的重要途径。儿童文学家秦文君说过,文学就像一扇窗,长在孩子美好的心灵里,推开它,心灵变得敞亮许多,如同看到人生的鲜花扑面,阳光普照,远离庸常,走向高尚。然而,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容易迷恋眼花缭乱的动画片,花样迭出的广告,甚至打闹的游戏卡。人是多么容易陷入这么简单的消遣中!这正是人性的弱点。而孩子心中的这扇窗,如果不及早推开,层层尘封,年深月久,便会越来越紧。所以,她认为,最好的素质教育就是让孩子飞外鉴赏,只要飞外对人的鉴赏,对艺术和生活的鉴赏,对世界的鉴赏,才可能去热爱,去创造,去追求,而这一切又都离不开文学。文学能使人上进,使人幸福,也能使世界美好丰富。 朱光潜先生有句名言: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毫无疑问,美育的终极目标是指向人性的,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是一切美好行为的前提条件,如今,我们已经不再担心学生的智力问题,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却是作为父母,教师更应该警觉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太直面现实,有太多社会阴暗面的实况转播,于是,在孩子们的心中,没有了纯真,没有了纯正,没有了童话和梦想,没有了对生命一往情深的哀怜和呵护,以及对人生的憧憬与向往。有了完美的人格,才能引导学生走向美好的人生。 读着朱永新教授的《理想的美育》这一章节,我越发感到我们的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人性、人格、人生的教育,而理想的美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三】 我拜读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感受到他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这一切令我对他的敬意油然而生,这本专著也让我获益匪浅。 一、学无止境,不断进取 陶行知说: 人出生是开学,死了是毕业 。时代在进步,知识在更新,以往知识和教学方法,在昨天你还可能是好老师,在今天也许只能马马虎虎,而明天则可能会被淘汰。好教师是不断提高的,这就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就时时需要我们有一颗进取心,不求做得最好,但求做得更好。我们应该严谨治学,勤于进取,并保持永恒的进取心,尤其要把学习与创作结合起来。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当然更应该做学习的楷模。向网络学习,向名师学习,向家长学习,向学生学习。学习做人之道,提升综合素质;学习业务知识,更好地开展工作;学习管理班级,营造育人氛围;学习沟通交流,造就新型人才。 人们常说,三流学校靠校长,二流学校靠管理,一流学校靠文化。教师首先自己要成为有文化的人。一个教师是否有文化,并不是看教师能否熟练地掌握自己所教科目的知识,能否做疑难的习题,而是看他在教学时,是否让学生感觉到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当你离开课本,离开教参,离开教案,能上一堂让学生欢欣鼓舞的.课,能在与学生的闲谈中,启发学生的智慧,丰富他们的情感,你就是有文化的教师。有文化的教师不仅是教材知识的继承者、传授者,而且是文化的创造者、发展者。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孩子学习。 二、有思想,有个性 我们传授给学生的不应仅仅是知识技能,更应该是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以及做人的准则和能够支撑人生的强大精神动力。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gps是什么意思?GPS是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缩写形式,它是一种基于卫星的定位系统,用于获得地理位置信息以及准确的通用协调时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一线教师。 不做不动脑子的事,做出思想来。比如备课,照着别人的抄一抄;比如上课,从来是一个模子,一个路子,不过三招,学生就知道下一个环节是什么;比如教育学生,从来是采取最直接的、不经大脑思考的法子,至于这样做有没有成效,又会有怎样的负面效应,是从来不去思考的;比如这段时间教学下来,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是否需要回顾总结一下。我们不能过平庸与昏聩的日子。 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要让学生有个性,教师必须有个性,教师的个性体现在他的教育教学上。教师的教育性无处不在,只不过是有效与无效之分,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之分。教师要做出属于自己的风格来,不做人云亦云的事,每一个教育教学的活动,都尽可能地策划出自己的个性的影子,让学生感觉新鲜,感觉这个老师身上有许多的意想不到,许多的出乎意料而又合乎情理。这种教育个性是充满活力的,是张扬着智慧的。教师就应该朝着这样的方向去努力。 三、宽容待人 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孩子的差异,承认孩子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作为教师,应该有足够的耐心面对每一位学生,尤其是淘气、调皮的学生,应该用宽容的眼光看待他们。或许在您的宽容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得以提升和张扬;或许在您的宽容的眼光呵护下,成长起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学子;或许在您的宽容的目光中,会涌现出许多爱迪生、牛顿的身影;或许就因为你的宽容,也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教师的宽容不仅仅是针对学生,还涉及对待教师同伴,对待学校领导,对待学生家长。对待他们,可能有一句格言能够教给我们理智的方略,那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宽容的教师,往往是自信的教师,宽容的教师往往是具有亲和力的教师。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四】 最近,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接受了朱教授新教育理念的洗礼,特别是看到《我心中的理想美育》这个篇章,感受颇多。美育不是以前所片面理解的的通过美术、音乐教学或一些活动对学生进行的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它是一种整合的教育,一切来自自然、来自社会、来自人生的美的享受和体验,便构成了我们生命的美丽。理想的美育就如朱永新教授所说的应该是一种 自然美育 应该是 生命美育 应该是 生活美育 应该是 艺术美育 应该是 立体美育 应该是 示范美育 应该是 精神美育 ,应该是一种 创造美育 。引领我们开始追寻美、发现美、创造美。以下是我对美育这一章一点浅薄的感想。 1、在注重美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 创造 已经和 感受与鉴赏 , 表现 等一起作为教学领域的内容,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而只让学生成为题海战术的牺牲品,那这样的教育是不健全的。美育与智育从根本上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作为人类精神能力最高体现的创造力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不仅包含理性思维能力,而且是感性和理性、直觉和思维、肉体和精神高度融合的产物。因此,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要靠理性方面的教育,而且需要感性方面的教育 美育。我国古典名著小说《红楼梦》被称为封建社会的 百科全书 。可见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于认识世界所起的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对儿童从小就开始进行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审美教育,并以此作为培养人们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的最有效的手段。审美教育正是借助于美的事物和美的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刺激与启导,使形象思维得到发展,想象力得到丰富。所以一部文学作品,一幅精湛的艺术品,一曲动人的乐章,一种美的事物,都能唤起人们丰富而宽阔的想象力,使创造智慧得到启迪与形成。 2、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 自然美 。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 生活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和谐相处,感受自然的灵气与神秘,学生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秀美多姿的景色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美。但现在的学生已经远离了大自然,用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这句话来形容也不为过。当学生被关在教室里接受什么叫美育的时候,早已经不懂欣赏荷塘月色,月落乌啼,大江东去,小桥流水了。离开了美育的源头活水----大自然,美育从何谈起! 理想的美育应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让学生的审美情趣在那苍茫的高山、浩瀚的大海、灿烂的云霞、耀眼的星空里培养与提升。 3、通过美育让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 朱教授特别指出:文学是进行 精神教育 的重要途径。儿童文学家秦文君说过,文学就像一扇窗,长在孩子美好的心灵里,推开它,心灵变得敞亮许多,如同看到人生的鲜花扑面,阳光普照,远离庸常,走向高尚。然而,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容易迷恋眼花缭乱的动画片,花样迭出的广告,甚至打闹的游戏卡。人是多么容易陷入这么简单的消遣中!这正是人性的弱点。而孩子心中的这扇窗,如果不及早推开,层层尘封,年深月久,便会越来越紧。所以,她认为,最好的素质教育就是让孩子飞外鉴赏,只要飞外对人的鉴赏,对艺术和生活的鉴赏,对世界的鉴赏,才可能去热爱,去创造,去追求,而这一切又都离不开文学。文学能使人上进,使人幸福,也能使世界美好丰富。 朱光潜先生有句名言: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毫无疑问,美育的终极目标是指向人性的,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是一切美好行为的前提条件,如今,我们已经不再担心学生的智力问题,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却是作为父母,教师更应该警觉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太直面现实,有太多社会阴暗面的实况转播,于是,在孩子们的心中,没有了纯真,没有了纯正,没有了童话和梦想,没有了对生命一往情深的哀怜和呵护,以及对人生的憧憬与向往。有了完美的人格,才能引导学生走向美好的人生。 读着朱永新教授的《理想的美育》这一章节,我越发感到我们的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人性、人格、人生的教育,而理想的美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老师作品】相关文章: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新教育之梦》09-20
《新教育之梦》读书笔记02-24
中学教师《新教育之梦》读书笔记03-07
新教育之梦读书笔记怎么写07-20
新教育之梦读书笔记(精选5篇)08-26
寻找新的市民生存形态--论池莉作品的转向03-20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03-31
爱的教育作品读书笔记03-30
《新教育之梦》读书笔记(通用23篇)10-18
论悲剧作品中的情感美教育11-2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