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观后感(精选17篇)
发布时间:2024-08-17 21:18 作者:admin 点击: 【 字体:大 中 小 】
《高考1977》观后感(精选17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考1977》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1977》观后感 1今天下午,老师带着我们到体育馆去看《高考1977》这部电影。
1977年是高考恢复的一年,也是给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赶考。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山下乡。在那种条件下,没有任何的复习资料,但是,人们的复习热情没有因此而减少。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这些知识青年,面对高考恢复时,所发生的事。
在影片中,当人们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是,在他们乘拖拉机的时候,拖拉机却熄灯了,无法前进了。他们只好跌跌爬爬地往火车站跑去,过程中有两个人精疲力竭了,只好停留在原地,等待着其他人考进大学的消息。他们这种精神使我感动,也值得我们学习。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多么美好,而他们这些知识青年为了考大学要经历这么多的坎坷,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上一代为我们创造的幸福,好好珍惜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为将来考上理想中的高等学府而努力!
《高考1977》观后感 2《高考1977》这部电影拍的很出色,在此影片中前部分笑点很多,后部分十分感人。
此片中每个人性格鲜明,知青形象很吻合当时情形。老迟作为场长没有多少文化知识,一枚官印整日别在身上。先开始大家都认为他不近人情、霸道,但后来事实证明他是十分仁慈的。老迟年纪大了,又无儿无女,无其他亲人,只有这帮孩子,他害怕孤独,所以把这群孩子留在身边。但是后来在紧要时刻,老迟发掘了他“父亲”的角色。
在高考恢复的第一年,这群年亲知青渴望回到校园,回到家乡,为了获得报名表,他们开始了与老迟的“斗争”。通过绝食,还将陈琼的`父亲牵扯进来,老迟在这里又一次体现了他的柔情,他让陈琼的父亲回去了。强子回去报名,才得知要考当地工作地报名,且要介绍信,在他万念俱灰时,老迟发了电报让他速回,已给他报了名。老迟又一次体现了他“父亲”的形象。
这部电影中,唯一的爱情便是陈琼和潘志友。两个人的爱情是单纯的,令人感动的。因为没有掺杂了现今的金钱利益权势,他俩的爱情是纯粹的,因为当是的特殊,陈琼与潘志友被老迟阻止在一起,陈琼竟愿意远远地看着潘志友,陪衬他,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幼稚的行为,但反而体现了爱情的伟大!他俩彼此深爱,彼此都为对方牺牲。潘志友为了让陈琼安心回到考场,不惜与老迟闹翻,获得高考申请表。而在将陈琼送至考场后自己又出来了。他是一个讲信用的男人,他答应了陪伴老迟,他并没有食言。虽然他曾经是个高材生。
陈琼高考结果非常好,但由于她父亲的原因,差点与北大无缘。这时老迟撒了谎,为了他其中的一个孩子。
在结尾中,大家为了高考奔跑追赶火车的场景好感人。这是他们改变命运的重要机会,他们在为了命运奔跑,很可惜,并没有赶上。在他们痛苦至极时,老迟—他们的“父亲”出现了!
老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父母形象,不善言辞,表面严肃不近人情,实际上却是铁汉柔情,体贴关怀。
这部影片中感人的地方太多太多,扣人心弦。
《高考1977》观后感 31977年是大革命刚刚结束的一年,孩子的学习被整整耽误了11年。大学生都是千里挑一,不,万里挑一。这还不包括无法参加考试的孩子。有些孩子,学问不少,一肚子墨水,却因为出身问题而无法考试,这些孩子的命运都掌握在一枚小小的图章上,这图章好比皇上赐的尚方宝剑,盖与不盖都关系着一条生命的发展和前途。
为了考试,学生们付出的不只是汗水,和泪水,有时还有血。电影开头的呢个场面令我们大多数同学都难忘。呢个被大家称为“小根宝”的小孩。一副小小的身板,却参加了呢个啥玩意儿的“背重高考”,一人为了参加高考背起了300斤重的'袋子。到后来实在坚持不住,在终点前半米处倒下了。大伙都被他感动了,临时决定改变规则,将终点线搬起,向后移了一米,让他参加了高考。他还因为不能考试而闷闷不乐上吊自杀。
知足吧,起码我们不会因为出身而不能参加考试,想想1977年的同胞们,我们有什么资格说累。更没有资格说什么书本枯燥乏味。在那个年代看书是一种福气,上课跟是梦中的事。
没有人给他们布置作业,也没有人逼他们学习,是他们自己选择了学习,选择了高考。当我们毫无意义的咒骂中考时,1977年的学生却在努力的学习,以学为乐是我们当代学生难以做到的一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高考1977》观后感 43月30日晚,我在图文400报告厅观看了新片《高考1977》,看完后,我感慨颇深。我觉得,不论是当年的知青还是现在的我们看了此片都会被深深震撼,任何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未来的生活而奋斗过的人看了都会为之感动。
影片讲述了一群知青在得知高考制度恢复以后,为了考上大学而共同奋斗、相互激励的故事。尽管过去了30年,世事变迁,不过,作为和他们一样奋斗过的人,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当时的他们为了高考所做出的种种“不可思议”之举:偷偷钻进贴了封条的图书室偷书;深夜不睡觉,靠着煤油灯的微弱光线复习数理化;爸爸为了女儿,不惜千里迢迢从上海赶到黑龙江送去复习资料和“证明”;反抗农场革命委员会提出的“报名资格考试”甚至集体绝食;为了赶到县城参加考试,在冬日早早起床,在去火车站的半路上拖拉机坏了,他们便索性跑到火车站,一路艰辛,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打气、相互搀扶、相互支持——这也算是他们为了打高考这一硬仗而艰辛准备、复习的一个缩影吧。他们这样做的根本目的都是一样的:为了上大学,为了将来过上好日子,为了改变他们的自己命运、整个家族的命运——这是没有年代差异的,甚至我相信,如果我们也处在那种环境下,我们也很有可能会很自然地做出和他们一样的'行为。
影片中有这么一句话,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这一句话不禁让我想到了一篇文章——《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才跨入大学之门,开始大学人生?一个机电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能够操作、维护一台机器,但是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熟练技工也照样可以操作,甚至比大学生操作得更好;一个外语系毕业的大学生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外语,能够将长篇的外文资料翻译成中文,可是,一个跑到外国卖了几年烤红薯的人也能说外语,甚至比大学生说得更地道;一个医学院的毕业生能够拿起听诊器给病人看病,能够凭借几百万一台的医疗仪器诊断出病人的疾病,可是,很多卫校毕业的中专生在积累若干年经验以后,照样可以拿手术刀,古代中医更没有掌握现代医学知识,但是照样能够悬丝把脉,仅凭一根丝线就能为病人开药方并保证药到病除。所以我觉得,进入大学,学习书本的知识并不是大学的全部,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主动的、高效的、独立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不是被动的、机械的、人云亦云的记忆能力。社会需要的也正是大学生这种系统分析的能力。不管在什么行业工作,所面对的问题都是纷繁复杂而且瞬息万变的,如果没有系统分析、独立思考的能力,就算把所有的书本吞进肚子,就算大学期间每次期末考试得第一名,也绝对不可能在工作中脱颖而出。
但是反观现在的我们,客观物质条件比当年好了很多倍,大学也经过多次扩招,可以说,如今考大学的难度已经远不如30年前,竞争激烈程度也小了不少,但是和他们相比,我们似乎少了些什么——我们没有他们当年读书时的学习劲头。可能有人会说,时代不同了,但是,追求知识的精神,我认为永不过时,学会学习的能力,我认为永远都很重要。就拿我们身边的事情说吧,早晨为了贪睡不肯早起,上课迟到还带着刚从食堂买来的早餐;上课不专心听讲,和自己的女朋友发着短信,甚至女友就坐在自己的旁边;觉得昨夜睡得还不过瘾趴在桌子上“补觉”,或是压根儿忘了还有上课这回事儿,在床上继续和枕头“亲热”;下课了作业相互拷贝解决,或者是直接忽略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宿舍里垃圾遍地,一脚踩上去感觉犹如太空漫步,一进门异味扑鼻;煲***粥,每月比谁的通话清单更长;晚上业余时间与电脑为伴,或“魔兽世界”,或“梦幻西游”,或聊QQ泡美眉,到了熄灯时间还要靠着笔记本电脑的电池再撑上两三个小时——这也是科技的进步啊;到了期末临时抱佛脚,进了考场还夹带着小纸条,或者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这就是现在一些大学生真实的大学生活。30年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的确丰富了很多,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上大学”三个字的内在含义——为了将来能够独立的解决问题,更为了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人格。如果整天都是这样颓废,那就是在浪费父母的金钱,浪费老师的精力,浪费国家的资源,更是浪费自己的未来,怎么说都说不过去。我也想奉劝这些人能够浪子回头,别和自己的未来开玩笑,哪怕是上帝也开不起这样的玩笑吧。
这就是我看《高考1977》这部片子之后想到的。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说,这部片子故事情节波折、人物形象鲜明、线索主次分明、表现手法新颖,更值得称赞的是,它从一些小人物身上着手,反映了恢复高考制度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一部不错的弘扬主旋律的励志影片,我觉得若它能走进中学校园,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高考1977》观后感 5“那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我们,他说,孩子们,走,我们读书去……”
由于素质拓展训练耽误了几天,今天才去横店看了《高考1977》。
下午本来想叫上丹霞的,因为我知道这部影片不错,而且可以回想下曾经我们高中时光!她说她下午有课!我无语!到了横店,时间不巧,所以只能等下一场,闲等无聊,就又去看《东邪西毒终极版》了,第三次看这个,越看越有感觉!呵呵!推荐朋友一定要到电影院亲自感觉下《终极版》,这部比王家卫还王家卫的电影!呵呵!
首先向77级鞠上一躬,他们真的很不容易!在那个人性被压抑的年代,他们不光身体上受着折磨,精神还被禁锢着!两个镜头我印象特深,第一个就是陈老师接到同学告诉他要恢复高考的***之后,那一组被封条封住的书的镜头;第二个镜头是强子等人冒险去图书馆偷书,生锈的锁,被厚厚灰尘覆盖的书......这两个镜头应该是对那个时代最强的控诉!
此刻,坐下来再慢慢回想剧中的镜头,感觉每一个都是那样的`有震撼力!小根宝想回家,不惜去背300多斤的麻袋!也许是他太瘦小,什么好事儿都轮不到他,所以他感觉到生活渺茫,一次一次出现自杀的念头!即使是恢复了高考,他仍没有任何希望,他是那个时代彻彻底底的牺牲品,与真正的老三届相比,他的青春完全被耗费殆尽,一俟高考恢复,命运的大门洞开之际,他忽然发现,自己根本走不动了。机会来了,可他却无力抓住。最后只能用死于非命让自己与那个黑暗的时代一起永远地沉沦下去。
潘志友(王学兵)与陈琼的爱情也很让人感动!一开始,老迟对潘志友说,你是干部,条件这么优越,她(陈琼)什么身份?怎么能看上她呢?志友默默不言,实际上爱情这个东西是个“非理性”的家伙,你要问为什么爱她(他),就等于要他(她)用理性去回答,这是不妥的,爱是没原因的,“这就是爱,糊里又糊涂”王志文唱的好!潘和陈是真心相爱的,她爱他,所以把身子给了他(当然,这仅仅只是爱的一部分),他爱她,所以他要骗她让她去考场,因为他知道,他不考,她也不会考。志友为了恪守自己的诺言,放弃了高考,留在了农场,这个是我最终没有想到的,我为志友叹息良久!
看完之后,我并没有马上离开影厅,其实我也不知道多久之后离开的!只是知道外面很黑,回到学校10点多了!
1977,伟大的决定,伟大的转折!
那正是一个腾飞民族坚定的希望!
《高考1977》观后感 6今天,我们去学校体育馆观看了《高考1977》这部电影。它是一部反映70年代知青考大学的真实故事。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由于“”的发生,高考被终止了。而在1977年“”结束后又被回复了,等了11年的学子们从黑龙江赶往上海参加高考。可在路上拖拉机坏了,他们就一路上摔摔跌跌为的只是要及时赶回去参加考试,看到这一幕时我的眼泪悄然而落。
比起我们现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还不好好学习,而他们却在吃不饱穿不暖还买不起书的情况下还能通过自己努力学习考上大学,看到这儿我的`惭愧和敬佩之情从心底油然而生。
如今,高考已经恢复30多年了,大家对于过去的经历好像有所淡忘了,但是我想通过观看这部电影一定会重新激励我们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大学,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高考1977》观后感 7高考,不是人生的终点,但却是为数不多的自己可以决定自己命运的机会。我知道这句话是在高三那年,而我真正读懂理解这句话,是在看完《高考1977》之后。影片以上世纪七十年代上山下乡青年的高考为题材,为我们清晰地勾勒了过后青年学子对知识的渴望的形象,为我们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的历史画面。这部影片给我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我将按照不同的角色来谈谈我的感触。
老迟,这个人物在影片中极其鲜明,他是一个口口声声不离组织的人,它代表了组织,他手里的公章就是权力的象征。他是一个极其爱面子的人甚至有些死不悔改,却也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他的形象可谓一波三折,从影片开始一个风趣的三分厂厂长,到想尽办法组织学生报名,最后再到亲自送学生进入考场。他从一个固执地当权派,最后变成了一个平凡地有爱心地父亲形象。他的角色变化,体现出了当时的政策变化,文开始后,知识青年开始下乡,老迟就是下乡青年的一个管理者,他代表了权力,他要维持整个秩序,维持无产阶级文的成果,因此在他看到学生们对上大学的渴望时,会想尽办法阻挠,当然到最后,我也能理解他,他们复员军人对下乡也是不情愿的。尤其到最后,学生们因为拖拉机坏了而赶火车的场景尤其感人,他们追逐的不仅仅是火车,更是在抓住知识的机会。老迟送他们到考场让我的心里暖暖地,因为此刻,他真的是把这些人当成自己的孩子,他不愿意耽搁他们的前程。
强子,其实强子只是一群青年的代表,对知识的渴望在他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从最初由机会推荐上大学,他举行的抗包比赛拉票,到后来为了争取报名表的绝食,到他去偷书,他的形象是鲜明的,体现出当时青年人对知识的渴望,对改变自己命运的渴望。强子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他不但自己坚强地努力争取,而且也鼓舞小根宝坚强面对,抓住机会。
陈琼,她是另一个典型,就是成分不光彩,这点给我感触极深,因为爸爸的历史问题,她无法通过组织审查,推荐上大学不可以,而且在报名时候也一道一道的'门槛,从本质上来说,陈琼是无辜的,她是清白的,但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这无形的剥夺了她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她对爸爸会那么恨,她迫切想改变命运,但是出身不好给她打上了烙印。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就是老迟说让老板给陈琼介绍婆家的时候,她坚定地答应了,这充分体现出当时陈琼的出身不仅仅影响了她的大学梦,甚至连她的婚姻她也没有选择的权利,她如果想和连长结婚,老迟是不会给盖章的。
《高考1977》观后感 8我是专程到电影院,花70元一张的票去看此片的人,真不知道这样的观众多不多。因为看的是个下午场,整个放映厅不多于10人,我无法判断喜欢看此片的人多不多。在武汉的院线是多多少人喜欢?在全国是多少人喜欢看?不喜欢看?
电影本身制作没有大片手法,故事情节注定无法有新的冲突出现,选用演员的形象基本符合角色气质,结局本身毫无悬念和科技可以运用。影片所能够运用的就是电影的叙事,把观众的思绪拉回那一年、那个时代。30年前的记忆应该是非常清晰地在当代人中再现和传递。我不认识导演,但很敬佩他选择这个电影来拍,猜测他的目的许是让观众在近100分钟的黑暗中回忆那个年代,感受一次精神的压抑、释放的过程。至少,他打动了我,影片让我的历史回忆不在空白,我能够感性地了解了那个时代,那一年高考的意义所在。至于看片中用完一包纸巾,眼泪的宣泄正是我需要感谢此片的,精神上的洗涤和宣泄对于有压力的现代人显得多么珍贵。
从一部电影的创作质量上看,《高考1977》也许算不上是一部杰作,但看完这部承载着一代人集体记忆的影片,却仍免不了让人唏嘘感叹一番。其实,这部影片可以为人们看待中国这30年的历史变迁提供了一个特定的视角,它讲述的是30年前一群农场知青经由高考获得自由与解放的故事。
当年,重新开放的高考为无数人生命转折提供了巨大的历史契机,将数以十万计的年轻人从水深火热的知青生涯中拯救了出来。而30年后的今天,高考却变成了遭人诟病和不满最多的一种国家制度形式。在这30年里,高考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说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容易在社会不同代际之间形成文化代沟,并且也由此造成不同年龄层次观众对这部影片观影反应的明显不同。
年前经由高考改变了生活轨迹的那代人,今天说起高考一定不会忘掉“感恩”二字。
对那一代人来说,假如不是当年邓小平当机立断决定在三个月后恢复高考,假如不是邓小平力排众议,决定把印刷毛选五卷的纸张调拨来用于印刷高考试卷,假如不是邓小平从报考须知中删去“组织批准”这四个字,那今天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将面临一种截然不同的命运。但是,因为这个原因就可以把历史演进的动因归结到某个个人身上去吗?因为某个伟人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起过关键作用,就可以用一种夸张的英雄史观来看待历史的发展吗?
固然“感恩”二字可以代表一代人对于他们那个时代的一种认知态度和价值判断。但这是一种被道德化了的历史意识,很难作为一种普遍性的历史哲学得到其他代际人群的.共鸣。
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旁白中所流露出的对伟人的感激和膜拜,那种抒情的言说方式,似乎很难被作为晚辈的观众所普遍认同。人们面对历史,任何时候,仅有激情都是不够的。
历史的发展也很难用善恶、恩威这些简单的道德概念来解释。大多数情况下,看待历史还是更需要哪怕有点冷漠,却相对比较中立和稳妥的客观和理性。
开头那一幕农场知青在广场上看露天电影,从银幕上看到邓小平复出的桥段,就远比抒情的旁白更有说服力。它用一种不动声色,又质朴内敛的影像呈现,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特别是中间忽然停电,知青用脚踏车发电继续收看《新闻简报》的段落,应该被看成是本片的一处神来之笔。它把知青内心那种期待变革的饥渴和焦灼,不露痕迹却又淋漓尽致地宣泄了出来。这才是一种真正的电影叙事。
《高考1977》观后感 9今天看了《高考1977》,看完一种想抒发的冲动,虽然知道写不出什么。1977年,我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但我们这代人对1977这个年份却并不陌生,我想我们也是受益于这次伟大的恢复高考,我们的父辈都亲历过那个年代,那也是一个对当代中国意义深远的年代。
我们总是从各种途径,或多或少地了解那个年代,那是一段悲怆而又富有激情的年代,在不平的历史背景下与时代、与历史、与命运抗搏着。
在我们都争取表达我们80后生活的这个年代的种种境况时,看看我们的前辈,看看那个时代,想想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喜与悲,或许我们的心就会多些坦然的平常心了。
导演江海洋是这次历史变革的亲历者,1978年,他和陈凯歌、张艺谋等人一同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由这样的导演执导,我想更能还世人一个真实的历史感受。
电影后半部,我看着都激动得都泪湿眼眶,这里就展示几个我印象最深的画面吧。
一、夕阳西下,铁锹锄把扛回家
这个场景,给我印象很深的,还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记得小时候,还经常看到这种场景,一种纯朴的气息和一个时代的写照。而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那些知识青年,却扛上了原本属于农民的锄把,在忍受与希望中日复一日。我想,这个场景,更能引起上一代人的感想。
二、燎原之火,照亮中国
这觉得这个场景太激动人心,导演是有生活有经历的.,然而,他把这种真实的生活经历加上历史事件中带给人的情绪与深远意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也让观众的情绪,()很自然的从内心深处,随着影片燃起熊熊之火,令人激动不已,让不同年龄的人为那个时代的那个时刻而振奋!
三、追赶火车,也是在与命运抗搏
最让人揪心,提心吊胆的,莫非就是赶考的情景了,与古代赶考一样,都是人生中的大事,而1977的高考更赋予了时代的意义,牵动着那些知识青年的命运,也牵系着历史的命运。
在追跑、跌撞、搀扶中,更是这些青年命运的写照。
四、争分夺秒,万人心愿的寄托
那些不喜欢农场生活,苦苦期待改命运的年轻人,一直与组织管理者有着种种的矛盾或者说是思维的差异,但经历了点点滴滴生活细节后,所有的都在“人性”中消融。老迟开拖拉机赶来送考生的时候,高兴的不仅是剧中的年轻的,兴奋的还有作为观众的我们。
《高考1977》用影像见证了历史的拐点,我觉得它是一部史诗性的影片。
《高考1977》观后感 10生于80后的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文革。
没有经历过文革的我们,对那段时间的了解仅仅是限于奶奶辈的人的叙述。从他们口中,我们知道了那个时代人的艰辛,那个时代人的迷茫与冲动,那个时代的人的悲哀……
人总是这样,越是没有经历过的越觉得神秘,即使是那样悲惨的时代,于是便想方设法的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那个时代的人的一切。
也许正是为着这个缘故,诸多的制片人导演把镜头聚焦在了那个年代,《血色浪漫》《甜蜜蜜》《北风那个吹》《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太多太多,只是,镜头太多的聚焦在了爱情上面,很少有镜头来反应一种制度的变更,由此《高考1977》便成了反应那个时代的影视片中格外惹人眼的一部。
《高考1977》把焦点放在了高考这一个永不过时,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话题之上,那个时代的人有着自己实实在在的体会,现在的人对它也不陌生,既爱又恨。不禁窥探导演和制片人的精明。
《高考1977》讲述了一群因文革而发配边疆“北大荒”的上海知识青年。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大家对高考的执着,以及“反面”角色革委会主任“孙海英”,对大家高考的态度。特别是当高考那天,大家在孤立无援的时候,当孙主任开着带着犁杖的拖拉机,载着一车人奔赴考场时,我已热泪盈眶。故事的情节并不新颖,但是演员们真实的演出一次次让我们从心里留下了眼泪。
主题是高考,一部电影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历史,是让我们听听那个时代的声音,高考的本身意义大于高考,史实本身意义高于史实。
因为上山下乡的缘故,因为“黑五类”的缘故,他们早早的就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十年,二十年,时间太长了,人生有几个十年又有几个二十年。他们渴望着人生的转机,直到邓小平的复出,知道高考制度的重新实施。新的高考制度不在考虑父母成分,不再需要组织盖章,人终于又开始有了自由。
在我们频频对高考质疑的今天,看看电影当中的'人们对高考的期盼与感激,未尝不使得我们再一次反思,是我们要求的太多,还是高考制度本身有问题。
前面已经说过,电影情节并不新颖,甚至可以说是老套,但就是这老套的东西,往往也经常是打动人心的东西,谈到这部电影当中的打动人心的地方就不能不谈谈电影当中的亲情。
父爱同母爱一样无私,他不需要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在《高考1977》中,陈甫德对于陈琼的父爱,就让人深悟到父爱的伟大。因为自己是“黑五类”,他不得不跟自己的妻子离婚,不得不有女儿而无法相认。当知道高考制度恢复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千里迢迢感到农场去给女儿送复习资料。可是此时的陈琼早已经为了自己的生存,割断了与父亲的一切关系,一切向组织靠拢。当父亲冒充教育局的人来到农场时,她毫不犹豫的揭发了他,并无意思顾及亲情。那时的陈琼已经被黑暗的生活压迫失去了常人的一切,她只是机械的想摆脱黑五类,想摆脱黑暗的社会给她带的一切灾难。
然而在这些矛盾冲突的背后,基本的人性依然残存且生生不息。连性格扭曲的陈琼在内内心深处也留有一丝轻易不敢触动的软弱,那就是为人子女的亲情。当陈甫德离去,陈琼站在空旷的雪地里脚步踉跄,跌跌撞撞的奔走呼喊,那一声声爸爸更是撕心裂肺,催人泪下。
电影,叙述了很多,本来就已经说过,电影本身传达的东西比他本身多。电影当中不乏令人遗憾的地方,有些情节纯属累赘,这些我们便无从在谈论。
高考,人们永远谈论的话题。新的高考刚刚结束,又有多少是是非非让人谈论呢。
《高考1977》观后感 11“高考1977”是最近热播的一部电影,乍一看电影名字,以为是一部为经历过那场重大变革的人而准备的电影,但在观看过影片后,才发现他也是和咱们这样的年轻人看。
影片讲述了一群因上山下乡而被耽误了11年领悟的知青在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经历了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变革使他们燃起了要回家乡,要有完美生活的期望。体现了那时候知青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对领悟的热情。
“高考1977”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励志电影,那些知青们为了能够高考并且透过它而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也感染了剧场里的所有人。剧中的高潮部分,呢群知青为了追上火车发疯般的追赶那段深深感染了我。他们追得不知是火车啊,更是梦想,更是未来,而咱们此刻这一代人生活条件好了,教育设施好了,但是咱们对领悟的热情却渐渐的缺少了。呢种为了理想而发奋打拼的精神不正是咱们却发的吗?无论在什么时候,这份对领悟的热情都不能少啊!
这次期中考试失利,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复习是不够认真,不够专注,不够有拼劲!看了电影之后,我着实受到了教育,我决定领悟呢些知青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向着理想进发!
《高考1977》观后感 12今天下午,我们兴高采烈的去体育馆看电影——《高考1977》。
电影开始了,刹那间,体育馆里鸦雀无声。
这部电影是讲,一些知识青年耽误了高考11年后,终于等上了高考。可是他们没有复习资料,他们只好去书院偷了些书和资料……
他们恳求厂长能给他们一次机会去参加高考,可是,厂长拒绝了他们的要求,还找借口说要进行一次小测试,要是通过就能去,如果没通过就从此不要再提高考。有些人为了高考绝食进行抗议。一次,装喇叭的时候,强子在下面看着,上面的人喇叭没拿稳,突然,喇叭掉了下来,小根宝为了救强子,牺牲了年轻的生命!是这件事使强子奋发图强要考上大学,否则他觉得对不起小根宝。他们为着自己的梦想一直拼搏着。厂长最终被他们所感动了。后来,他们乘着车子在赶往高考的路上,突然,车子坏了。为了不耽误一分钟,他们赶快跳下车拼命笨向火车站。有些人,在途中跌倒无法赶到火车站,去参加高考。无情的火车站长,不肯多一分钟来等待迟到的人们。正在这时,他们的厂长出现,他们感到喜出望外,厂长把他们送进了高考的殿堂。最后,他们没有辜负厂长的期望,考上了赫赫有名的大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看了这部电影,使我飞外了要珍惜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高考1977》观后感 13“高考1977”是最近热播的一部电影,乍一看电影名字,以为是一部为经历过那场重大变革的人而准备的电影,但在观看过影片后,才发现他也是和我们这样的年轻人看。
影片讲述了一群因上山下乡而被耽误了11年领悟的知青在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经历了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变革使他们燃起了要回家乡,要有完美生活的期望。体现了那时候知青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对领悟的热情。
“高考1977”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励志电影,那些知青们为了能够高考并且通过它而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也感染了剧场里的所有人。剧中的`高潮部分,呢群知青为了追上火车发疯般的追赶那段深深感染了我。他们追得不知是火车啊,更是梦想,更是未来,而我们此刻这一代人生活条件好了,教育设施好了,但是我们对领悟的热情却渐渐的缺少了。呢种为了理想而发奋打拼的精神不正是我们却发的吗?无论在什么时候,这份对领悟的热情都不能少啊!
这次期中考试失利,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复习是不够认真,不够专注,不够有拼劲!看了电影之后,我着实受到了教育,我决定领悟呢些知青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向着理想进发!
《高考1977》观后感 14晚上看了一直在电脑里头却一直没机会看的电影《高考1977》。当考试的种类越来越多的时候,当国家的力量越来越强盛的时候,当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参加过这样或者那样的考试的时候,当考试已经成为了一种选拔手段而越来越离开不了的时候,甚至是到了考试似乎开始为人诟病的时候,突然发现,考试似乎融入了自己的那份感情和对自己理想的憧憬。
看到国强那么誓死捍卫考试的权利,看到那么冷的天气部分白天黑夜地奋战精神,看到白雪皑皑天寒地冻的日子里他们无助地追赶火车,那些末了的幸福理应属于他们。想到自己的高考,自己的考研,突然觉得很不真实。
第二年考研(***相片删除了怎么恢复:方法一:最近删除中恢复:最近删除会将删除的照片另存30天。打开相册,找到最近删除,点击“照片”,点击“恢复”即可。方法二:如果错过了30天恢复,可借助通过iTunes备份恢复,开始扫描。找到并点击“扫描”,勾选要恢复的照片,点击“恢复到电脑”即可。),结果依旧。在等待调剂的日子里,想到之前的种种,不禁泪流满面。他们问我,为什么会执着地放弃优厚的工作而继续孤身考研,为什么在一次又一次地绝望中继续,似乎只有信念能够解答。当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考研前拿不到准考证的时候,我同样经历了国强的煎熬。辗转于几个邮局之间,最终只换来推卸的责任和杳无音信的挂号准考证。不知道老天是否是捉弄我。人们说平淡的日子里多些调味品,多些挫折,才会愈加成熟。而自怨自艾似乎总是我的风格。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不肯醒来,在失去的时光里寻找安慰。怎么看怎么觉得是在逃避。
今天碰到几个考上的同学,他们所奋斗的`生活是我羡慕而期待的。对他们来说,那是充实的美好,对我来说,那是一切未知的期待。当一切从理想成为现实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在我的生命力留下的只有憧憬。生活,工作,梦想,现实,这些琐碎的事情交织到一起,突然发现自己还是无力承担。试图让自己沉下来看会书,试图在音乐里寻找安慰,试图不那么脆弱,试图在黑夜里寻找到自己敏锐的未来。
讲讲人,这是奇妙的动物。宁愿回到毛主席那个物质不太丰富的年代,至少人的心灵是纯净的。羡慕那个晚上睡觉不用关门的时代。现在呢,处处得安防盗网,处处都是监控摄像头,哪里去找寻那份原本的信任?哪里去放松地倾吐内心?心理垃圾越来越多,于是疾病也越来越深重。望向太空,看了《后天》《2012》,把自己渺小了看,其实什么都不算了,其实什么都不重要了,一切都似乎会灰飞烟灭,一切还不如自己享受享受——在物质还不是那么匮乏的时候。
放松心灵,自我安慰,找寻自己。在考试中考察自我,在微笑里考虑人生。
《高考1977》观后感 15看完《高考1977》,一句话在我耳边回响,“解放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当文革尾声解放高考的消息传来,黑龙江农场里的这群孩子在燃烧的桔梗中眼睛湿润,想着这一刻已经在无数个日夜里消磨,险些沦为泡影,终能在跌跌撞撞中到来。
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是一群人的故事。处于改革开放时代的我们,如何能想见,在40年前,中国的大地是怎样的光景,又如何能想象,在大地上耕耘的儿女是面对如何的闭塞与艰辛。文革的主旋律在我国的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这一笔无法视而不见,更无法轻易抹去。对于现在的我们,感受到的是令人瞠目结舌的历史,可是在当时,却是真真切切,深入骨髓的现在。
我一向觉得我们无权去指责一个时代,因为站在现在去面向过往,永远没有历史的真实,有的只有无限接近真实的可能。既然不是绝对的真实,又何必过多的纠结于历史的事实,只需要去还原历史的情境,去分析时代对人这个主体的影响。人本主义总是第一位的。
电影里展现了知识分子对知识的无限渴望和外界对于知识的无限封闭,两种无限交织,表现为一种内心的诉求和外界的压制之间的强烈碰撞。个体就是没有能力去挣脱的困兽,内心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可是无奈却被压抑在时代的囚笼之中,或是奋力反抗,或是努力挣扎,或是放弃自我。因而困兽在时代下,或是高歌猛进,威武不屈;或是以退为进,寻求机会;或是自暴自弃,鲜血淋漓。
或许很多人看了这部电影会抱怨时代的残酷,感受到文革对于一代人的摧残,痛恨这个没有自由、没有自主权,完完全全上纲上线的文化专制时代。但是对于我来说,冲击力最大的还是在这个时代中,个体的生存状态。影片中小根宝可谓被时代摧残的一个典型,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黑暗中生存状态的一种集中体现。他在以组织为上的时代,得不到组织的重视,在组织捆绑下没有自主权,感到无力,一度要用极端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生存的价值。在自由之光挤进黑暗的节点,他又一次想要自我了断,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勇气来拥抱自由,来与其他人平等竞争。我想没有经历文革,他会是一个小有成就的学问人,至少是一个积极地安分平和的人。但是黑暗之光的笼罩之下,无处逃遁。他内心无力支撑这种以组织为上的不平等,却又渐渐地习惯了自己被漠视、低人一等的地位,背沙袋的失败对于他来说就像是又一次将自己鼓起的希望摔碎。在黑暗中渐渐模糊了自己的价值,因而在光明来临之时,也就失去了斗争的勇气。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因为无数年轻的孩子、有为的青年、有思想的大家都被黑暗笼罩,傅雷夫妇、老舍、少奇,无数名字都被时代的洪流淹没,被黑暗的浪潮撕扯。狄金森曾说过,我本可以容忍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这些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人不是不曾见过太阳,而是被黑暗遮住了双眼,看不见光明重现的可能。这是时代的损失,更是每个个体对自己价值的亵渎。
或许在这里说以退为进有些不合时宜,说要学会有弹性地生活有点隔靴搔痒,但是人自己的价值不是由社会整体的光明与黑暗赋予的,而是自己赋予自己的。一个飞外生存的人,才是一个飞外对自己负责的人。曾经会觉得在黑暗中一枪了结自己也不愿去蹚这思维的浑水是一种高尚而自持的选择,但现在想想,其实在必要的时候飞外以退为进也是一种生存的姿态。就像电影中的`主人公,能屈能伸,但坚守自己内心的底线。说到底,个体与大环境的关系绝不是单方向的。封闭的大环境下,每个个体都变得闭塞而没有活力,但是,也正是习惯服从的每个个体丧失了独立,导致了自我封闭,最终促成了整个社会的不自由。后者或许能够给我们更多启示。我们面对开放了的信息多元的社会,是充耳不闻,还是偏听则明?若说那个时代是对知识的显性压制,那么当今则是对于信息的隐性剥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句古话倒还是持久适用的。
影片不见得拍摄手法有多高超,这本身或许仅仅是一个时代的回望,展现了某些我们难以想象的环境与文化。但仅是身历其境,便能感受到世事艰辛,还有当今社会的改头换面。那个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个体生存的尊严与价值,却是永恒的命题。
愿每一个思维的个体,都可以持久地挣扎于时代的囚笼,做自己的主人。
《高考1977》观后感 16《高考1977》以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30多年前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一群知青在得知高考制度恢复后,为了考进大学继续学习而相互激励、共同奋斗的故事,生动地演绎了一段知青生活的苦乐悲歌。“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重要得多、伟大得多!”影片中的这句话,是对这场变革最好的注解,也是影片的意义所在。
让我印象最深的画面是这群知青们拼尽全力追赶火车去高考的镜头。他们为了参加考试,在冬日早早起床,坐着拖拉机去火车站乘坐开往县城的火车。半路上拖拉机坏了,他们便索性去追赶即将到站的火车。一路上翻越深山雪岭,充满艰辛,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打气、相互搀扶、跌倒了再爬起来,竭尽全力、不顾一切地奔向疾驰而过的火车。他们追赶的不仅仅是一列赶往目的地的.火车,更是一列赶往未来赶往希望的时代列车。这是一次改变人生命运的追赶,是一次让青春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追赶,更是一次让中华民族崛起的追赶!
影片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一部说教的电影,也不是一部沉重的电影,告诉观众铭记过去的艰辛;其实这是一部积极的电影,让观众在面对压力时,一定不要绝望,要用信心和勇气战胜困难。
《高考1977》观后感 17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参加高考似乎是顺理成章;而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却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电影《高考1977》,正反映了这段历史,叙述了特殊岁月里的激情。
《高考1977》以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主要讲述一群在东北农场下乡的各地知识青年,在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后,冲破重重阻力参加考试最终改变命运的故事,生动地演绎了一段知青生活的苦乐悲歌。“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重要得多、伟大得多!”影片中的这句话,是对这场变革最好的注解,也是影片的意义所在。
影片一开始,小根宝的扛包争取回家名额的戏,就已经把观众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中,而为争取报名的权利,知青不惜绝食抗议;为了按时赶到考场,男女知青们在雪地里拼命追赶火车……这些令观众慨叹不已,并潸然泪下的感人场面,不仅触到了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的深处神经,就是现在的年轻观众,也能从影片精心营造的历史氛围得到触动和启示。
影片的细节部分处理得十分精细。去考试的路上,知青们乘坐的拖拉机抛锚了,男男女女只能在障碍重重的山林里飞奔着赶火车,有人摔倒了,很快被拉起来;有人摔伤了,就一把推开赶来帮忙的人,哭喊着为前行者送上祝福……长达几分钟的奔跑镜头,看得观众眼中都闪着泪花。
影片中更多积极阳光的力量,作为观众也一直被感动着。因为有组织“老迟”,他思想正、党性强、组织性和纪律性高,但更重感情,被年轻人的那种执著的热情所感染;因为有北大荒知青们的'热情,他们友好、团结,纯洁的友谊也许是支撑下去的理由;因为还有父女情,为了给女儿送高考的复习资料,父亲从上海赶到黑龙江;因为还有爱情,在那么荒凉的土地上,还看到了不可多得的爱情,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而且那种爱是那么真挚奔放。
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是权威的化身,在北大荒经历了大半辈子艰辛生活的他,其严肃、保守的言行作风已深入骨髓。他随时随地将公章揣在身上,因为“一个章子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他是对农场怀有深情的退伍老兵,他爱脚下这片土地,因此千方百计阻止知青回城;同时,他又具有父亲的情怀,最终为知青们打开方便之门。
《高考1977》完成了导演30年来的一个心愿,除了跟共同经历过的人寻找那时的回忆之外,影片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一部说教的电影,也不是一部沉重的电影,告诉观众铭记过去的艰辛;其实这是一部积极的电影,让观众在面对压力时,一定不要绝望,要用信心和勇气战胜困难。
【《高考1977》观后感】相关文章:
《高考1977》观后感11-10
高考1977观后感12-15
高考1977观后感09-04
高考1977观后感(精选10篇)12-09
《高考1977》观后感(通用27篇)05-25
全城高考观后感12-17
我的高考观后感03-31
《全城高考》观后感11-05
全城高考的观后感11-08
猜你喜欢
半年 总结-半年工作总结(通用6篇)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家长会发言稿8篇
学校食堂的管理制度15篇
雷锋的小故事50字(通用11篇)
暖优秀作文600字合集八篇
有关慈善作文300字5篇
月度工作总结(精选23篇)
《暖春》观后感(15篇)
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精选23篇)
背影仿写作文550字(通用8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