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汇总15篇)
发布时间:2024-08-20 19:21 作者:admin 点击: 【 字体:大 中 小 】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汇总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1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已认识了长、正方形,并了解和掌握了长、正方形的特点,学会了测量长度,了解一些测量单位,对周长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时的教学又为学生今后学习计算其它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奠定了基础。
教材的设计是从联系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索新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方法,从中总结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进而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推理,归纳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一、 教学目标:
1、 在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的基础上,引导、组织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总结出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准确地进行计算。
2、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推理能力,学会合作学习。
二、 教学重、难点: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 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每小组木棒4支(长、宽各一对)
四、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让学生指出各个图形的周长。
意图:联系学生已有的“周长”概念为探索“周长的计算”的活动予做准备。
2、让学生分小组摆出一个长方形。
3、教师提出探索活动的目的、要求,并板书课题。
师:你能求出所摆出的长方形的周长吗?这是我们师生今天要研究的课题。(师:板书:长方形 的周长)
(二)分级探究,发现规律。
1、教师提出要求:先量出长方形的`长与宽,再通过不同的方法算出它的周长,请小组的记录员做好记录。
意图: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明确思维方向。
2、学生分组进行探索活动。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意见:
(1)长+宽+长+宽
(2)长×2+宽×2
(3)(长+宽)×2
意图:通过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学会合作学习,让学生从不同的方法得出探索结果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汇报交流,总结规律。
1、让学生代表到讲台前,通过投影仪,说自己小组探索结果(教师边板书上来)
2、师生共同总结规律。(板书:长方形周长=(长+宽)×2)
意图: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最简捷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聚合思念能力。
练一练
学生在所发练习纸上做练习
计算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图略)
(1) 长方形长12厘米,宽8厘米。
(2) 长方形长10厘米,宽4厘米。
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的认识,初步形成能力。
(四)自我探究,扩展认识。
教师在投影仪上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自己探求正方形的周长如何计算:
边长6厘米(图略)
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探求结果,总结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板书:正方形周长=边长×4)(将课题补充完整)
意图: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究,同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五)结合实际,学会运用
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长方形,正方形,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意图: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中深化知识,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灵活训练,发展思维
比较下面的两个图形,它们的周长相等吗?(用投影仪)
意图:通过平移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正方长周长=(长+宽)×2 正方形周长=边长×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2一、学习目标
1、探索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4、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与难点:会准确地测量并能正确地计算物体周长的方法。
教具、学具的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卷尺、直尺、绳子、一些图形的卡片等。
时间:2课时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道周长的含义。
2、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3、会用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重点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
2、帮助学生充分理解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学具小棒、多媒体演示、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正迁移,引入新授课。
1、出示三条线段,线段a:
线段b:
线段c:
2、围成三角形,问:
(1)老师把这三条线段怎么样了?
(2)演示:小蚂蚁绕三角形爬一周。
(3)谁知道小蚂蚁爬了多长的路呀?
师:小蚂蚁爬的这一周就是三角形的周长。
3、情景:小兔子为了防止狡猾的狐狸到自家菜园偷东西,将菜园四周围上篱笆.(出示菜园图)
问:
(1)小兔子家的菜园是什么形状的?
师:长方形有什么特征?边长度一样,四个角都是直角。)
(2)小兔子围这长方形菜园需要多少米长的篱笆?也就是要我们求什么?(周长)
师:让我们一起帮帮小兔子的忙,行不行?
4、引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小组讨论).
二、解决问题,学习新知.
(一)长方形周长的认识.
1、根据学生讨论得出不同算式出示。
8+5+8+5=26
8×2+5×2=26
(8+5)×2=26
2、利用学具小木棒,摆一摆此长方形周长演示。
3、师:看一看书上的公式是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的?
(先求一组长和宽,再×2。)
问: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哪些条件?
4、小游戏:摆一摆各种不同的长方形.(给定许多长和宽).
(1)a=3cm,b=2cm,摆一摆周长;
(2)a=5cm, b=1cm,摆一摆周长。
5、 量一量书本和铅笔盒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算一算它们的周长是多少。
6、口答练习:(互相说,轻轻在同桌耳边说,下面我们就来练习一下。)
给定长和宽,求长方形的周长:
(1)a=3cm,b=4cm,求周长;
(2)a=5cm, b=9cm,求周长;
(3)a=12cm,b=12cm,求周长。
(二)正方形周长的'认识.
思考:
(1)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
(2)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与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练习
1、看图 求长方形的周长
2、一个长方形的游泳池,长25米,宽1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3.一张长方形的白纸,长45厘米,宽3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四、 教学效果反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6教学理念:
多年的教学,我发现学生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主要是死套公式,部分的学生几乎对周长这一概念只是死记硬背,通过模仿去解题,不会灵活运用。尤其是利用周长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也只会套用公式,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转变。究其原因,一是,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过分强调公式,限制了学生的思路。二是我们的教学与生活联系不紧密,学生学生学的图形仅限于黑板上和书本中。
新的课程标准就提出,“学生学习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同时“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因此,有必要从三年级学生开始学习周长开始,就让他们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起周长这一概念,从他们最熟悉的生活中去理解周长,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片段:
片段1:创设情境,建构周长。
播放情景动画,(演示Flash动画):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呢?
生1:笑笑跑得远,因为她跑的长方形比正方形长。
生2:我不同意,因为小明跑的正方形要比长方形宽啊。
生3:那应该相等……
生4:我觉得量一量就知道了。
…………………
师:我觉得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但××同学说的量一量我觉的最可靠,最有说服力。那怎么量呢?
生1:拿直尺慢慢量。
生2:那还不知要量多久啊,拿一把卷尺量就行了。(师:都可以,能不能找到更简单的方法呢)
生3:量长方形只要量出上面和左边的就行了。
生4:正方形只要量出一条边就行了。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如果象你们刚才所说量出了之后,你们来算算。师再出示长度。
生1:笑笑走的:10+6+10+6=32(米)小明走的:8+8+8+8=32(米)
生2:笑笑走的:10×2+6×2=32(米)小明走的:8×4=32(米)
生3:笑笑走的:(10+6)×2=32(米)小明走的:(8+8)×2=32(米)
…… …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所算的,早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专门研究过,并把它称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那同学们,你们觉得周长是什么呢?
生1:走一圈就是周长。(师:说得很形象,但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怎么走一圈呢?)
生2:四条边加起来就是周长。(师:有道理,但如果是个三角形呢,其他的图形呢,师出示。)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发现什么叫周长呢,能说得更准确吗。
生:一个图形有几条边,周长就是把这个图形所有的边合起来。
师:的确,周长就是指围成这个图形的所有边的长度的总和。
…… ……
片段2:理解与应用
师:小明和笑笑比赛完了之后,又碰到了一到难题,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助他们解决呢,请看:
如图,学校操场上的长方形足球门,已知它的长是5米,宽是2米,安装一个足球门需要用去钢管多少米?
生1:这实际就是求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列式应该是5+5+2+2=14(米)
生2:我不同意,从图上看,这个足球门只有三条边组成,应该是5+5+2=12(米)
师:同学们,你们大家赞同谁的说法呢?
过了一会儿,大部分学生觉得生2的说法比较准确,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两个同学的都有道理,但究竟谁的对,还要看看我们足球场上的足球门的地下是不是还有一条边。”
经过学生这么一说,原来我准备说只有三条边的,我也开始动摇了,因为在准备这道题的时候,我也没考虑到这一点,究竟有没有,我也不敢肯定,因此,我向学生说:
“那好,我们下课后,同学们就去实地看看,或询问一下体育老师。”
但经过学生这一调查,询问,新的问题又提出来了,“老师,足球门虽然下面没有一条边了,但它的后面还有几条那样的钢管在支撑着,不止12米啊,后面那些该怎么算呢?”
“那再把后面那些钢管的的长度量出来再加上不就行了吗。”
…… ……
教学反思:
从这节课上,我充分认识到: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数学要尽可能要把学习内容置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理解,感受,变书本数学为生活中的数学。建立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师生教学相长的互动模式。在这一节课中:
1、学生的注意力一开始就被形象的动画吸引,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集中到了学习中来。并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去学习。
2、学生的思维的发展从具体思维(一开始学生认为周长就是跑一圈的长度)逐渐在老师的引导下过渡到抽象思维(在最后学生小结出周长就是组成这个图的边合起来。)
3、通过对周长的理解,学生很快就找到周长的计算方法,即把所有的边的长度加起来。并且学生通过计算,联系乘法的意义,找到了很多种算法,体现新课标提出的算法多样化,而且,在教学中没有一味地去引导学生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直到最后也没有向学生总结公式,而且新版的人教版的教材也是一改过去的老教材,没有在课本上总结周长的计算公式,我们不能用一个公式去限制学生的思路,在计算过程中一些学生计算出正方形的周长用“(8+8)×2=32(米)”,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是存在联系的。
4、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老师没有灌输给他们方法,而是通过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理解感知的。
5、通过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往往能提出很多的问题,而且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通过小组讨论和争论,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达成共识,所学到的知识,学生印象最为深刻,也理解得最为透彻。同时,在学生最后提出的足球门的钢管长度还包括后面的支撑部分,从而为以后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打下了基础。
总之,把抽象、枯燥的数学课本知识置入现实的生活情境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一个从事数学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使得每个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7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在猫王国里,有对有趣的好朋友。它们是猫先生加菲(显示)和猫小姐凯蒂(显示)。它们俩可喜欢散步啦!加菲每天沿着这个长方形的绿色草坪走一圈,凯蒂则沿着这个正方形的湖面走一圈。这一天,它们却吵了起来,吵什么呢,原来,它们俩都说自己每天走得路多。
引导:同学们,你们来猜一猜,到底谁走得路多些?(学生猜测)
引导:加菲和凯蒂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加菲和凯蒂散步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
揭题:你想得真快!老师非常欣赏你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揭题板书)
二、新课展开
1.提问: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生可能回答:用绳子绕一圈,量一量绳子的长度;先量出每一步的长度,看看走了多少步,一乘就知道了;量出长.宽各是多少,再计算。)
谈话:你们的办法可真多,但在这里哪种办法比较合适呢。说说你的想法。(用绳子饶一圈太麻烦,有局限性;在不要求精确结果时用步测很好,这儿就不合适。
2.提问:加菲采用了先测量再计算的办法,量出了长方形草坪的长是50米(板书),宽是40米(板书), 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这个草坪的周长是多少。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讨论完成在自备本上。
3.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
4.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
可能有这四种:
(1)50+40+50+40=180(米)这是把长方形的四条边一条一条加起来。
(2)50+50+40+40=180(米)先加两个长,再加两宽。
(3)50×2=100(米),40×2=80(米),100+80=180(米)。
(4)50+40=90(米)90×2=180(米)。
5.提问:用这些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都必须知道什么?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6.小结:现在我们发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在小组里说说可以怎样算长方形的周长。
7.解决了加菲的问题,我们该帮一下凯蒂了,她量得正方形湖面的边长是45米。请你算出它的周长。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两种算法:
(1) 45+45+45+45=180(米)
(2) 45×4=180(米)
说明:其实这两个算式之间还藏着一个有关加法和乘法的数学秘密呢,今后你们学了就知道了。
提问: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8.谈话:原来,两人走得路一样多,通过科学地计算,加菲和凯蒂心服口服了,他们不再吵了,握手言和,又成为了好朋友。
9.通过这件事,加菲对周长产生了兴趣。它来到篮球场(出示书上的图)。你们愿意跟加菲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计算。
把书翻到63页,看看你的方法跟书上的哪一种方法是一样的。
提问:加菲有点累了,球场服务员马上递上手帕,可他不急着擦汗,却问我们(显示:正方形手帕边长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口答,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三、巩固深化,联系生活
过渡:掌握了方法,再难的问题我们都能轻而易举地解决,就请你们用已掌握的方法再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1.“想想做做”想想做做1、2两题有几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现在请你先动手量出每一题左边一个长方形和左边一个正方形需要的数据,再计算。(不出示练习十
练习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练习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43页例2、例3以及练习十的).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概括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归纳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因为学生是.
5.质疑.
提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释疑)
提问:要想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要想求出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五、巩固和提高:
1.判断.(用手势表示“√”、“×”)
(1)一个长方形,长10厘米,宽5厘米,周长是10+5×2=30(厘米) ( )
(2)边长是3分米的正方形,周长是3×4=12(厘米) ( )
(3)一个长方形,长加宽的和是10厘米,周长是10×2=20(厘米) ( )
讨论:(出示 和 )这两个长方形的长、宽相等吗?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是不是所有长、宽不相等的长方形,周长都不相等呢?
下面请你们动手摆一摆.
2.用14根火柴摆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四人一组,把各种形状的长方形都摆出来)
提问:这些长方形的周长哪个长?(一样长)为什么?(都是用14根火柴摆成的)
引申:把(3)号长方形其中两根火柴平移成下图:(演示)
提问:改变后的图形和原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为什么?
想一想,是否还可以改变成别的形状而周长不变?
(学生再次动手摆)
3.口答书81页练一练⑤题留作思考.
下图是一个楼梯的侧面,如果要铺上地毯,要计算地毯的长度,你应该怎样测量?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13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自己独立完成第3、4两题,同时指名两位同学黑板板演。
(教师下面巡视,有必要的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完成“想想做做“第3、4两题。
学生完成后
(1)课件出示第3题。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做吗?哪里告诉你是算这个长方形周长的?
生:跑一圈。(课件将“一圈“一词圈出)
师:你的眼睛真厉害,以后我们要注意这一类词语。
(1)课件出示第4题。
师:哪里告诉你是算这个正方形周长的?
生:边框。(课件将“边框“一词圈出)
师:你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由于课本上这两题的难度不大,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这两道简单的实际问题没有难度,所以这里放手让学生自主在课本上解答,培养学生独立审题、解题的能力,学生完成后,在校对过程中总结以后会经常出现一类求周长的词语,如:一圈、边框、四周等词语。
3、拓展提升
师:老师这边还有一道和长方形周长有关的问题,你们敢挑战一下吗?(课件出示第4题:4、一个长方形的池塘,长126米,宽74米,小明每天早上绕着它跑两圈,小明每天跑了多少米?)
师:这道题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生:池塘的长是126米,宽74米,小明每天绕着它跑两圈,问题:小明每天跑多少米?(课件依次标出这些信息)
师:题目大家都清楚了,但是你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有点困难了,请四人小组讨论,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学生完成后,小组代表发言。
师:以后在做题时一定要报题目的意思弄清楚了在做。
设计意图:本题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告诉大家,不能盲目第认为现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那本题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一定要仔细认真审题,弄清题目的意思再下手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
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同桌互说,然后告诉大家。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既可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又可以使学生从中总结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理解了周长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学校篮球场导入新课,进而把它抽象成求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在求长方形的周长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并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交流的时间。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方法必然是多样的,让学生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强求一致,同时又注意引导学生:策略一定要合理而科学。在这里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交流等学习形式的交互作用,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已使学生感悟到学习方法,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就由学生主动去探索,展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15教学目标
1、经历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养成仔细观察、认真读题和根据条件提问题的习惯。
2、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会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同学们,喜欢公园吗?老师今天带领大家到月湖公园去观赏,(出示课件)。公园里的花坛真漂亮。为了维护花坛里的花草,同学们准备为花坛装置护栏(显示护栏)。仔细观察这幅图(出示情景图),图中提供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同学独立考虑后回答。)
生1:长方形花坛的护栏长多少米?
生2:给长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多少元?
师:这个同学提的问题非常好,谁还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吗?
生3:给正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多少钱?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红点问题,探索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师:要求“给长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多少钱”,可以先求什么?为什么?
生:可以先求给长方形花坛的周长。
(1)独立考虑。
师:你能求出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吗?不只要会算,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算,有了一种算法,有没有两种、三种?先自身算算。(教师巡视指导)
(2)班内交流。
师:同学们,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1:8+4+8+4=24(米)
师:哦,同学们看这位同学是把长方形的四条边围着加起来,算的就是这个长方形的什么?
生齐答:周长。
生2:8+8+4+4=24(米)
生3:82+42=24(米)
师:方法很好!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4:(8+4)2=24(米)
师:哦,这种方法有点不同,你能指着长方形花坛和大家说说你是先求的什么吗?
生4:我是先求的一个长加宽,再乘2求出两个长加宽,就是求出长方形的周长。
师:这个同学的方法你们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说这位同学的想法?
(另一同学又说一遍。)
师:哦,这位同学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5:38=24(米)
师:能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5:因为两个宽是4+4=8,再加上两个长是8,就是3个8,所以可以用38来计算。
师:这个同学的想法很独特,不错。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了长方形花坛的周长是24米,现在能求出给长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多少钱了吗?
生:242=48(元)。
(3)试一试。
计算下列各图的周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相关文章: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04-0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12-17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学反思01-0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01-03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教学反思01-0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0篇)10-2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案12-16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精选20篇)05-30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反思0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