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通用20篇)
发布时间:2024-11-28 23:36 作者:admin 点击: 【 字体:大 中 小 】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通用2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常见的光传播现象对光怎样行进作出合理的假设;
2、能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
3、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会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知道光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3、会制作简易的小孔成像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研究光怎样行进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2、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通过制作小孔成像仪,形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一、朗读科学小诗,渲染学习气氛
1.谈话: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朗读黑板上的这首小诗:是谁,
为花儿披上斑斓的舞衣? 是谁,
把山林点染得青葱翠绿? 是谁,
将七彩虹桥架上蓝天? ……是谁,
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
2.猜一猜: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
3.谈话:每当我们朗读这些科学小诗的'时候,大家就想接着写下去,做一回小诗人。下面就让我们接着写下去,每小组选出你们认为写得最好的,一会儿全班交流。
4.小结:今天就让我们进入色彩斑斓的光的世界吧!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教学目标
1、能与小组同学合作制作简易的科学探究所需的生态瓶,并对(oc是什么意思?oc是指原创角色,original character的缩写。oc还有更多方面的意思。)生态瓶中生物关系作出科学解释。
2、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正确修订自己的探究方案。
3、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所遇到的现象作出判断和解释,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生活水平。
4、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事实、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1、生态瓶(缸)样本(或相关图片、课件)。
2、供学生实验所需的小型水生动植物及玻璃或透明塑料容器。(教师课前准备小型水生动植物,学生自备容器。农村学校可在教师带领下到浅水池塘或水沟现场采集水生动植物。
3、清洁砂、水、水槽、毛巾或卫生纸。
教学过程:
空框中,制作方法和步骤记录在草稿纸上。
3、小组汇报。阅读课本39、40页制作步骤,与自己选用的材料和步骤进行对照,补充遗漏的材料,更改不科学的材料。
4、小组讨论课本上提示性语句所反映的问题:为什么生态瓶内要装沙?为什么要选择无污染的河水或池塘水,城市学生用自来水做实验为什么要放置24小时以后才加入生态瓶内?生态瓶中的小动物为什么要选择小型健康的动物?
生态瓶制作完成后还应注意哪些方面因素来保证生态瓶中生物正常生长。
5、分小组展开讨论。
6、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订正、教师小结评讲。
7、学生将讨论结果记录在课本40页空框内。
三、绘制生态瓶制作图
1、学生根据所学,初步设计绘制小生态瓶设计图。
2、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小生态瓶设计图,相互交流经验。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
四、课外参观实践
学生参观水族馆、水族箱(生态缸、掌中缸)销售店,向专家请教,查阅书籍或网络资料,对自己小组绘制的小生态瓶设计图进行修改完善,将小生态瓶设计得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简单介绍电磁铁的各种应用。
师:希望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中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2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金属的种类,了解不同金属的性质。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通过实验研究不同金属的性质。
3.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各种类型的金属段,实验用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在我们生活中的常见材料,除了我们前面认识和研究的纸和布外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和研究一种材料:金属。(板书课题)
(二)、猜想假设
(1)、了解身边的金属制品。
1、谈话: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是金属制成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金属制成的.?人们为什么用金属制作它们?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4、讲述:用金属制作的物品有厨房用具、高压电线、奖杯、常用工具等,因为它们比较耐用、可以导电、有光泽、锐利,所以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用金属来制作是利用了金属的一些特性,如坚固耐用、坚硬锐利等,那金属的性质究竟有哪些呢,我们接下来研究研究。
(三)制订方案 实施探究 研究金属的性质。
1、研究金属的光泽度。
(1)、选择铁钉、粗铝丝、粗铜丝等材料;
(2)、用砂纸摩擦它们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说说有什么发现。(变光亮,有热度)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摩擦变亮、摩擦生热。
2、研究金属的导热性。
(1)、把铝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热水里,过3分钟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塑料棒有一点热,木筷没有感觉,铝勺很烫)。
(2)、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3)、总结:铝勺导热快。
3、研究金属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长的粗铝丝放在钢板上;
(2)用铁锤敲打它,把圆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变化?(变宽、变长)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金属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具有向外扩散的延展性。
(四)、展示交流
总结金属的性质。
(1)、提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活动,我们知道金属有哪些性质?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总结:轻重、硬度、延展性、导热性。
(4)、讲述:金属的性质还很多,我们在以后的学习探究中会逐步学习到。
(五)、拓展创新:
1、谈话:想一想,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结合书本的资料,如果要制作锅、易拉罐、首饰,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
4、课后学生搜集有关金属的的资料阅读。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3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了解宇宙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制作宇宙模型。
3.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动手制作心目中的宇宙。
教学难点:
通过交流进一步了解宇宙,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
学具:橡皮泥、纸、彩笔、剪刀、胶水、牙签、细铁丝等。
教学过程:
1.学生自己收集资料。
2.导入:同学们:宇宙奥妙无穷,你对宇宙了解多少呢。小组交流。
3.多媒体播放有关宇宙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一、设疑自探(5分钟)
自探提示;
设计模型
根据宇宙模型制作记录本设计出小组的宇宙模型
宇宙模型制作记录本
xx年xx月xx日xx小组
一、模型名称:
二、所需材料:
三、职责分工:
小组长资料员材料员计时员
记录员质量员发言人
四、模型草图:
五、 评价反馈
六、修改计划
同学们根据自己了解的宇宙,在心目中设计宇宙模型。
检查自探效果。
2、遇到疑难问题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讲解: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制作,如:剪纸、绘画、捏橡皮泥等多种方式。
说明:我们所知道的'知识有限,因此可只制作宇宙的一部分
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学生释疑,学生解决不了的,可根据情况或组织学生讨论或教师释疑。)
1、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自编习题交换练习。
2、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有选择的出示习题供学生练习
(二)总结:
你从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大胆的设想。
你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让学生畅所欲言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4【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和相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分组汇报实验中的发现:
预设:
1、(我们的种子都发芽了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准备填实验记录)。
2、我们的种子为什么沒发芽?(找岀原因填在实验报告里)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组长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填好表后,由组长负责收集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信息分类。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预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每组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向同学汇报,认真听取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猜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五、阅读并记录、
1: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1、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2、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称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3、是充足的氧气。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5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同一个单摆每摆动- -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科学探究目标:重复观察和测量摆钟每分钟的摆动次数: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科学态度目标:准确地测量单摆的摆动次数,理解重复实验的意义;发展研究计时工具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理解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教学重点:
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教学难点:
通过观测理解单摆的等时性。
课前准备:
PPT课件、摆钟、秒表、铁架台、棉线、金属块(钩码)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通过前面3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古代常用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水钟等,并且自己动手制作了自己的水钟。
从古代到现代,经历了那么多年的发展,人们也一直在研究探索比较精确的计时方法,最后终于制作出了更精确的计时器——机械摆钟。(出示课件——摆钟图片)
二、观察钟摆 观察摆钟并思考问题 提出疑问:
1.摆钟是怎样来计量时间的? .
2.摆钟每分钟摆动的次数相同吗?
3.摆钟计时为什么可以这么精确? 下面我们做一个单摆实验一起来探究一下这些问题
三、分组测量单摆实验 分小组进行单摆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准备:秒表、单摆实验装置、记录单 实验过程:取摆长约为10cm的单摆,用米尺测量摆线长,用秒表测量单摆连续摆动20次的时间,测3次。
实验现象:每个小组的单摆摆动20次用时基本相同。
实验推理:单摆具有等时性。
实验结论:利用单摆的等时性可以用来制作时钟计时。
四、观看视频《伽利略》
通过视频《伽利略》我们发现:刚才的实验我们秉着探索科学的.精神,总结出了和伽利略一样的发现。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和伽利略一样,明明一次都可以做好的实验,我们却做了好几次,这是为什么呢? 引入概念:重复实验的意义
1.验证之前实验是否有误。
2.减少误差。
3.确定实验数据。
五、钟表的发明
伽利略是,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最好请个别学生描述一遍实验的操作)
2)2人一组自行操作
3)解释汇报两次实验的现象
4、其它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提示注意用眼
2)书上资料的介绍
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
2.3光是怎样传播的
我的推测:直线传播
我的依据: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1-12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9-14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精选]07-09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7-05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合集]07-09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6-19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06-19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纸04-25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木材》04-28
(优选)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7-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