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秀教案 >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锦[15篇]

发布时间:2025-02-23 11:17 作者:admin 点击: 【 字体: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

昼夜交替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知识与技能]

.知道昼夜的成因。

.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行的。

【教学材料】

手电筒、地球仪

【教学过程】

集中话题

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的观众应该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

探索和调查

1、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同一时刻,地球上各个国家的时间不一定一样,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2、进行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3、实验的时候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并注意观察同一时刻,地球上不同国家的时间为什么不同,找出不同时间的国家例子。

4、交流人类对昼夜交替的探索历程。回顾和解释

课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极昼”、“极夜”的现象。

【教学后记】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

2、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3、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作记录。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做长期观察。

2、能够克服恐惧感。

3、能够实事求是地观察。

二、教学准备 :

学生准备:月相观察记录本,月相观察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前一个月我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观察月球的,你的观察怎样?

2、 今天我们来学习整理下我们的观察记录。

二、学习新课

1、 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1) 你看过月亮吗?你还记得它是什么样子的吗?

(2) 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3) 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2、 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1) 装实验装置,分小组实验。

(2) 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3) 小组交流、描述实验现象。

3、 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 把我们的观察记录资料整理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2) 分享交流我们的记录,比一比谁记的最好、最准确。

(3) 小结:月相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包括同一天中和一个月中月球的位置变化两种情况。

4、 阅读: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三、总结应用

(1)小结课文。

(2)课后继续观察月球的运动,你还能发现什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

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4

实验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按照教材提供的探究方案,准备并组装好实验器材。

用酒精灯分别给两块金属片加热,观察凡士林熔化的过程,小组讨论并填写实验报告。

汇报交流。

师生总结: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分析,无论是在一端加热,还是在中间加热,热在固体中都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传递方向是四面八方。

注意事项: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要有理有据。

教师要指导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强调注意实验安全。

学生观察实验过程思考并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利用学具箱里的配套学具

完成实验操作。

学生完成学生活动

手册。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活动,亲自动手,发现热在固体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传递方向是四面八方。

三、实验二:观察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变化

1.思考教材提供的实验,分析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

2.做与教材相反的实验,分析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3.结合学生活动手册,总结出热是可以传递的,而且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4.注意事项:

组装实验器材和实验操作时,注意轻拿轻放温度计。

小心热水烫伤。

老师需要指导正确的温度计读数方法。

预测实验现象

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和实验原理。

学生完成学生活动

手册。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发现热可以在不同物体、不同物态之间进行传递,而且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四、说说生活

中热传导事例的传热过程

1.分组交流生活事例中热传递的过程。

2.组织汇报交流活动,强调两个物体需要直接接触,并且一个温度高一个温度低,也就是有温差出现,才会发生热传导。

3.注意事项:

不要现场进行冷敷和热敷,以免发生意外。

学生分享交流

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设计意图:

强化对热传导概念的理解,意识到热传导现象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将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巩固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

5.热传递

现象

热传递

实验

应用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四、教学课时:2 课时。

,阅读,把这两句话画下来。

3.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导体和绝缘体各有哪些特点?

生:导体是铁做的,绝缘体是不是铁做的

4.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凡是金属制品都是导体,而另一些物品,如塑料尺、橡皮、干木棒是绝缘体。

过渡:

师:水是金属吗?

生:不是。

师:它是不是导体呢?

生:是

生:不是

五、检验不同液体的导电性

1.师:到底是不是呢?老师这有两杯水,一杯是纯净水,一杯是盐水,我们分别对他们进行检测。(师实验演示)

师:我们先检测电路检测器,灯泡亮了,可以检测了。好,先来检测这杯盐水,灯泡亮了吗?(亮了),再检测一次,(亮了),说明它是(容易导电的)。同理检测纯净水。

2.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有的水容易导电,有的水不容易导电,在我们生活中,纯净的水是不容易导电的,而不纯净的水是容易导电的,大自然中的水,一般都是容易导电的。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找找看我们教室周围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六、寻找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

生1:电风扇是导体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他是铁做的

生2:窗帘是绝缘体

生3:挂屏幕的那根链子是导体,因为它是铁做的

师:你的眼睛真雪亮!

生4:人是导体

师:哎呀,老师不得不佩服你,敢于大胆的猜想,你有未来科学家的潜质。这个问题我们等下再来研究。

生5:桌子是绝缘体

生6:防盗网是导体

过渡:同学们真聪明!能够学以致用,一下子从我们教室找出这么多的导体和绝缘体,那刚才有同学说人是导体,到底是不是呢?

七、师实验,推测人是导体

1.师:好,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小实验。这是一支电笔,是电工用来检测用电器是否带电的,注意看,如果老师这样拿着电笔插进这个插座,是不能检测出插座是否带电的,如果老师用手指按住电笔顶端的金属片,你会发现(电笔里面的小电珠亮了),插座是带电的。这也就证明电路连通了。

师:是谁接通了电路?

生:老师

师:对,通过老师这个人体接通了电路,让电笔的电珠发光,这个实验间接证明了人是导体。

过渡:因为人是导体,所以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的用电器和电工具都是由导体和绝缘体组成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实物投影),像这些物体,他们的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各起什么作用?

(师举起插座),插座的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各起什么作用?

生1:插座的里面是导体,用于通电的,外面是绝缘体,防止触电的。

师:真棒!导线?

生2:导线里面的铜丝是导体,外面的塑料是绝缘体。

师:对,像这个螺丝刀、钳子等这些都是一样的

八、安全教育

过渡:导体和绝缘体具有不同的作用,导体是让电流通过,而绝缘体是阻止电流通过,起到一个保护的作用,那么我们怎么用电才是安全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做法对吗?

5个学生判断5幅图片,并说为什么。

过渡:我们飞外了怎样安全用电,但万一我们触电了该怎么办?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短片。

播放触电及急救的短片,生观看。

九、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我们只研究了一些物体,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物体等着大家来研究。比如湿的木头、水果、石头等等,我们可以用今天我们学到的方法进一步研究,并查阅相关资料,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教学反思:

日期: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7

教材分析

在学生学习了电和磁铁的基础上来认识电磁铁,让学生明确电磁铁与电和磁之间的关系。电磁铁在通电的状态下具有了磁铁的一些性质,其中所蕴涵的秘密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研究电磁铁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但是在此研究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本课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活动:

1.制作电磁铁。首先让学生制作一个电磁铁,这是研究电磁铁的前提条件,一节电池、导线、大钉子可以组合成简易的电磁铁装置。电磁铁组装完成后,接通电源测试磁性。学生组装好电磁铁以后马上就想看到现象,去尝试,可以让学生对电磁铁和永久磁铁做一比较。

2.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这个活动是本节课的重点,主要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强度、线圈缠绕的匝数有关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仍采用“假设与搜集证据”、“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来完成探究任务。在活动过程中强调的是现象的观察和数据的记录整理。在活动中一定要提醒学生细心,因为学生制作的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有的时候变化是很小的.,稍一疏忽就可能忽视了一个数据的记录,从而导致验证数据的不准确,结果就会有问题。

3.探究电磁铁的两极。磁铁有两极,那电磁铁是否也有两极呢?学生会沿着这个思路研究下去,学生在研究中会发现电磁铁也有两极,关键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周围同学的电磁铁两极是否一样。只要学生能找到不一样的原因,那电磁铁的磁极问题学生就能迎刃而解。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将学会不断地去反思自己的活动。

4.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就是为生产、生活服务,主要可以采取让学生交流、资料共享的方法,认识到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认识到电磁铁为人们的工作带来的巨大方便。有条件可以用学生天天接触的电铃做演示来说明电磁铁的工作原理。

5.电与磁相互转换的活动。教科书的两个活动均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选其中的一个来做。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到相互转换的观点。

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基础是五年级“磁铁”以及上一课时“电和磁”相关知识。电磁铁是用电流的磁效应使铁芯磁化而产生磁力的装置。电磁铁是电生磁的最直接应用,电磁铁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呈现的现象有趣,可以开展适合学生水平的多种研究。主要有两大活动:一、制作铁钉电磁铁;二、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又有两个主题活动:1、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2、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而 “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活动中,“线圈绕线方向、电池连接方法都与电磁铁的南北极有关系”这一活动,,更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但在电磁铁南北极的探究活动中,要受到“线圈绕线方向”、“电池连接方法”变量的影响。因此,引导学生控制好变量进行实验探究,是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磁铁科学认识的关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与铁芯的距离、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科学研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看到的现象。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索: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中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1、实验方法:选择2个一样的生态瓶,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把实验(gps是什么意思?GPS是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缩写形式,它是一种基于卫星的定位系统,用于获得地理位置信息以及准确的通用协调时间。)前后生物的活动情况进行对比并记录,再得岀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9

电磁铁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所给的材料制作一个电磁铁;

2、能够在探究过程中比较永久磁铁和电磁铁的异同;

3、能够对电磁铁的两极变化进行探究;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电磁铁;

2、知道电磁铁的两极变化;

3、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能主动对电磁铁现象进行研究,体会探究的乐趣;

2、意识到电磁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3、乐于合作交流,善于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是认识电磁铁的性质,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系;知道电磁铁也有两极,并且是可变的。在学生假设猜想的基础上,加以指导,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和水平,再由学生设计实验加以研究,汇报交流,总结出规律来。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导线、钉子、电池盒、大头针、回形针、指南针、资料图片

学生准备:电池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电磁铁:

展示长铁钉:它能变成一个像磁铁一样能吸引铁的工具么?你有什么样的办法?

除此以外你还有什么别的办法?

师:老师能让它变成一根磁铁,你们相信么?

演示制作电磁铁, 并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

师:你还想用哪些磁铁具有的特征来验证它?

师:你觉得它是一个普通的磁铁么?该起个什么样科学的名字呢? 板书:电磁铁

二、制作电磁铁

师:想制作一个像老师一样的电磁铁么? 你认为需要哪些材料? 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领取材料,进行制作活动。

三、初步分析电磁铁的磁力

1 、比一比,你们的电磁铁,谁吸引铁的本领比较强呢?

2 、估计一下,你们的.电磁铁要增强磁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3 、总结并且板书学生意见 :导线圈数、 电池多少、铁钉规格等

四、探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

师:你能根据自己的推测设计一个实验来试试看吗?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总结整理: 1 、只能改变一个单一因素。

2 、如何改变这个因素。

3 、怎样记录。

探究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总结汇报;

师:你通过实验,发现你猜测的因素和电磁铁磁力大小有关么?

你们是怎样操作的?比较了哪些数据?

教师将学生的研究成果板书在黑板上。

五、了解电磁铁两极的变化:

师:我们通过刚才的比较,知道了电磁铁的一些特点。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磁铁和电磁铁有哪些相同?

学生比较。

师:用磁针测一测你的电磁铁的两极。再和其他小组的电磁铁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能解释一下你发现的现象的原因么?怎样才能使你们的两个电磁铁磁极相同么? 请比较一下两组组装的电磁铁有什么不同?

小组活动,要求:改进组装的电磁铁,使同组两个电磁铁磁极一样。(相同的小组则改变成不同)

总结活动过程,板书学生改装的经验方法。

师:电磁铁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通过……

六、全文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种新的磁铁,我们来看看它有什么用处!

指导学生看书,简单介绍电磁铁的各种应用。

师:希望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中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0

2 林中的树

教学目标

1、植物所需的主要养料不是来自于土壤,而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

2、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同时释放出氧气。

3、知道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和和细胞中的叶绿体。

4、能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对植物养料的来源作出假设,能根据已知结论进行推理。

5、具有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尊重证据、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6、敢于提问,乐于交流。

教学准备

1、一盆天竺葵(或月季花),两张大小相同的黑色卡纸或锡箔纸(大小根据所选植物叶片的大小而定),曲别针。

2、显微镜(每小组一台),用韭菜叶下表皮制作的植物细胞装片。

3、光合作用挂图或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到10页的内容。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1-12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7-05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4-22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06-19

(优选)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7-08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6-19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纸04-25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1-26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4-25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8篇【集合】07-05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