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优质19篇)
发布时间:2024-08-22 10:07 作者:admin 点击: 【 字体:大 中 小 】
通过学习语文,我们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总结应突出重点,避免冗长和啰嗦。"接下来是一些总结的样例,可以供你参考和借鉴。"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一电讯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其特点:
(1)精心挑选犯罪对象:
骗子挑选的诈骗对象主要是与社会的接触与联络相对较少,因而防范心理弱、警惕性不高,容易上当受骗的人群。大学生,老人,家庭妇女是其主要行骗对象。
(2)诈骗手段花样翻新:
作案工具从***短信群发器、电脑群发软件发展到任意显号、任意改号软件等隐蔽性越来越强。
1.电讯诈骗的类型。
(1)意外事故型诈骗,冒充子女。不法分子冒充子女身份,发短信告诉你,以得急病、发生***、甚至嫖娼被抓等为原由发给你短信说需要钱,并告诉你银行卡账户。
(2)冒充政府、官方部门冒充电信工作人员。不法分子打***称你的***欠费几千元即将停机处理,电信客服称近期利用软件盗打***的情况很多,是否转接公安机关进行备案,之后“公安机关”询问你的身份信息之后断定你的身份证、银行卡被犯罪团伙盗用,进一步引导你前往atm机进行转账汇款做财产保护,从而达到骗款目的。
(3)中奖、欠费型诈骗短信。冒充电视台或知名网站。打***或发信息告知你中奖了,请你领奖,但需要交公正费以及领取奖品缴纳税费。
2.近年来,发生在高校的电信诈骗形式。
(1)冒充教育机构。不法分子冒充国家教育机构扶贫办发放“贫困助学金”,要你提供学籍信息和银行卡信息,引导你前往atm机进行认证,骗取卡内现金。
(2)冒充房东。不法分子群发短信称是房东,以前的银行卡不用了,要求学生把房费打到新卡号上,达到骗取汇款的目的。
(3)冒充快递员及公安机关。不法分子打***称快递包裹内有违禁物品,被公安机关查获,现在帮你转接公安机关,冒充者称包裹内有性药、、物怀疑你是嫌疑人,引导你到atm机进行赃款鉴定,达到骗取汇款的目的。
3.防范电讯诈骗的方法。
(1)首先不要贪小便宜,对于那些不知道是谁的短信或是***,最好做法是不予理会。
(2)对于那些恐吓绑架短信***,首先接到***短信要保证镇定,如果恐吓对方对家里人情况十分了解,就要留心眼或许是身边的人,需要先联系自己的家人,及时报警。
(3)意外事故短信,首先保持镇静,看下是哪家医院,然后网上查下这家医院的***,咨询下有没有这样的一个情况再做决定.
(4)对于欠费或是朋友点歌祝福等这些的,最好不要用回拨里面留的***。
(5)朋友间借钱转账的,一定要***联系确认,对于那种需要***验证码最好是拒绝。
(6)平时生活中,自己的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码、银行卡密码这三个最好都不要公布,不要跟别人共享,最重要的一点不要同时公开这三个。
如果发现自己已经上当,请马上报案。对于那些短信***诈骗,最好的方法是不相信、不回复、不贪便宜。
网络诈骗。
网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互联网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网络诈骗与一般诈骗的主要区别在于网络诈骗是利用互联网实施的诈骗行为,没有利用互联网实施的诈骗行为便不是网络诈骗。其特点:
(1)行骗面广。行骗人一般采取广泛撒网重点捞鱼的方式,只要少数人上钩就达目的。受害人上钩后就设置连环套层层诈骗。
(2)异地行骗。由于互联网的无边界性特点,行骗人往往会异地选择鱼儿行骗,受害人上钩后无法找到骗子,即使到公安机关报案也会因为异地办案周期较长而难以即使解决。
(3)行骗人不用直接接触受害人,拥有极强的隐蔽性。
(4)一旦行骗人得手便毁掉一切证据,消失迅速,难寻踪迹,另辟一套虚假身份重新行骗。
1.网络诈骗的类型。
(2)网络游戏装备及游戏币交易进行诈骗。一是低价销售游戏装备,让玩家通过线下银行汇款;二是在游戏论坛上发表提供代练信息,代练一两天后连同账号一起侵吞;三是在交易账号时,虽提供了比较详细的资料,待玩家交易结束玩了几天后,账号就被盗了过去,造成经济损失。
(3)交友诈骗。犯罪分子利用网站以交友的名义与事主初步建立感情,然后以缺钱等名义让事主为其汇款,最终失去联系。
2.网络购物诈骗。
(1)多次汇款。骗子以未收到货款或提出要汇款到一定数目方能将以前款项退还等各种理由迫使事主多次汇款。
(2)假链接、假网页。骗子提供虚假链接或网页,交易往往显示不成功,让事主多次往里汇钱。
(3)拒绝安全支付法。骗子以种.种理由拒绝使用网站的做得和著名网站几乎一样,但***往往与著名网站只有一个字母之差,让人分辨不出真伪,使人不知不觉受骗上当。
6.信用卡诈骗。
提高信用卡额度诈骗:诈骗分子通过不法手段获取事主信用卡开户信息后,冒充银行客服人员谎称事主是该银行“优质客户”,可为其提升信用卡透支额度,骗取事主提供身份证号、信用卡号和短信验证码等信息,并通过再逼真,与***的域名也是有差别的,一旦发现域名多了“后缀”或篡改了“字母”,一定要提高警惕。特别要求提供银行卡号与密码的网站更不能大意。
4.千万不要在网上购买非正当产品。如***监听器、毕业证书、考题答案等等,在网上叫卖这些所谓“商品”的几乎百分之百是骗局,不能参与违法交易。
5.凡是以各种名义要求你先付款的信息,不要轻信,不要轻易把自己的银行卡借给他人。你的财物一定要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不要交给他人,特别是陌生人。
6.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注意妥善保管自己的私人信息,如本人证件号码、账号、密码等,不向他人透露,尽量避免在网吧等公共场所使用网上电子商务服务。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二台秀珍8,黄耀宇,李丹。
(河北工程大学a.组织部b.农学院c.科信学院,河北邯郸056038)。
摘要:大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既与大学生个人主观因素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外界诱因有密切关系。矫正大学生不良行为,高校应实现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的目标,建立预警机制,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着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不良行为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不仅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对高校正常的科研活动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对大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原因做出全面的分析,找到适宜的对策进行矫正,应是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问题。所谓不良行为,是指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和有关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者危害的行为。存在不良行为的大学生是指在校内外多次发生违反校规校纪、违反社会公德且在群体中表现较差的学生。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打架斗殴、恋爱观扭曲、个人履历造假、语言行为不文明等等。
(1)大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产生不良行为的思想根源。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起伏较大,好奇心强,虽然有一定的主见,但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较弱,自控能力差,易感情用事,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由于还未形成正确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导致他们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认识不够,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反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意识欠缺。这是一些大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内在政治思想因素。
(2)心理断乳尚未完成,易产生一些不良心理状态,导致产生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不可否认,大学生的心理还存在一定的幼稚性,不能很好地处理一些学习和生活中的诸如同学之间的成绩之争、能力之争、人际关系矛盾等问题,会出现一些不良心理状态,如攀比心理、妒忌心理、报复心理、侥幸心理、冒险心理等。
(3)对大学生活的认识存在误区,是导致不良行为产生的认识根源。进入大学,部分大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期望值不高,错误地认为大学生活是清闲和自由的,不需要像高中那样刻苦学习了,可以舒服地度过四年大学时光了。在这种认识误区的作用下,他们将自己的天职――学习抛到了九霄云外,将父母的期望和老师的教诲忘得一千二净,取而代之的是整日流连于网吧之间,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发泄于充满血腥暴力的网络游戏中,将自己对人际交往的畏惧转移到真假难辨的网络聊天中而难以自拔,从而导致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出现不良行为。
2.外界的诱因。
(l)一些社会的不良风气导致一些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出现不良行为。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潜滋暗长和虚拟的网络社会带来的网络垃圾等。这些都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和冲击,侵蚀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大学生中形成了一种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助长了不良行为的形成。于是,出现了作业写不完,抄袭;考试过不去,作弊;论文做不好,复制;想当干部,贿赂;等等。
(2)家长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家长在看到学生获得高分、考入大学时喜不自禁、志得意满,却恰恰忽视了这整个过程中学生道德意识的缺失。由于对子女的不良行为习惯多采取估息的态度,助长了大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
(3)高校道德教育的缺失,也是大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重要因素。大学生不良行为的日益“盛行”,足以说明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更多的是浮在表面的功夫,流于形式,没有深入,造成“知”与“识”脱节,有知无识。知是非却不知荣辱,知对错却不知善恶,或者“知”与‘行“分离,知道对却做不到,知道错却还犯错,致使“德育智育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使德行培养更多地沦为一种理性认知,缺乏生活化、具体化、行动化,从而难以对大学生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是比较复杂的,要对之加以矫正需要多方面的力量,而且要形成向同一方向努力的合力。
1.集全校力量,根据大学生身心特点,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实现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
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实效,还必须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多渠道、多途径、生动有效地对其进行教育,触动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的热情,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正确观念。为此,必须强化教育实践,做到“四个结合”,实现全程育人。所谓“四个结合”,就是要通过全程实践和定点实践、外在教化和内在省悟、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的结合,动员和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其思想道德素养,增强其思想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明是非,知荣辱,把正确的思想认识转化为实践,内化到自身,落实到行动。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行政干部管理育人、后勤人员服务育人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员育人的格局;要积极探索班级导师制、专业导师制、宿舍导师制等思想政治导师制度模式,对大学生成长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指导,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把一些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用建立预警机制的方式对有不良行为倾向的学生进行提醒和约束,是减少大学生不良行为发生的有效办法。这种预警机制包括横向预警和纵向预警两方面。横向预警由教务管理和日常管理等方面组成。一旦学生的行为已有触犯校规校纪的倾向,并有可能向被处分的方向发展,应进行预先警示。纵向警示指某一类型的违规违纪行为在达到每一等级的处分之前,在程度还较轻的阶段进行预先警示。预警应用书面告知的方式进行,并应成为给予处分的前置条件。一般情况下,收到书面预警告知书后,没有哪一个学生面对白纸黑字的违规违纪的警示通知会无动于衷。学生为此增加了自律意识,学校也达到了管理的目的。
3.培养健全人格,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大学生的不良行为是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大学生不良行为实施的过程中,虽然外在因素可能起到很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在因素,因此应当特别重视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只有人格健全,大学生才能冷静地面对和应付外界环境的压力和诱惑,建立良好的社会交往关系,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实现自己的真正价值。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从前面分析中可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其不良行为产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不适应状况和心理障碍,因此,在环境与挫折的反应上,较多地表现为消极性的适应或不适应的倾向,在行为上则表现为缺乏自律性。为此,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得到及时调解,从而避免由于心理失衡产生的不良行为。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行为规范的环境。
大学校园文化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环境下,由一定数量的大学生的行为形成的、以一定方式表达并反映大学生这一群体生活状态的一种共有文化现象,它反映大学生在价值取向、行为规范方面的特点,对大学生的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应注重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对校园文化进行积极引导,努力建设格调高雅、内涵丰富的大学校园文化,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陶冶其情操,增长其知识,发展其智力,矫正其行为,全面锻炼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满足其身心发展的各种需要。在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中,大学生的不良行为就会无处生根。
参考文献:
[2]吴军.注重大学生不良行为的预警和矫正[n].贵州日报,
-6-14.。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三摘要:网络社会道德失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的行为道德失范,它同时也是人的网络道德走向偏差的一种类型。规范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的诸多策略选择必须围绕个体大学生和群体大学生两个层面展开,具体策略表现为强化技术设置、注重个体建设、延伸高校引导、规范网络法律的警示与制裁功能等四个方面。
网络空间是网络技术带给人类的奇异礼物,它是一个技术范畴,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个虚拟的空间(cyberspace)。正是这一空间浓缩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类开辟了。
[6]参见季振华、郑依晴:《大学生p2p网络借贷风险研究及其管理对策》,载《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制作等,把学生的网络行为引上正途,从而使学校成为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战场。
四、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对教师的个人素质要求提高了。
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网络技能水平,技术水平高了,说服力自然不会低。学生崇拜的老师就是比自己先知先觉的。
其次要讲究有效的德育手段。思路对头,还得有方法去实施,能智慧地解决问题,效果往往也是事半功倍。
再次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力。要想养成学生网络道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个纯网络技术的问题,而是一个艰巨而富有挑战性的“心育”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有非凡的毅力,坚持不懈地开导学生,才能使德育工作长久有效。
学校是网络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与此同时网络德育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协作,只有通过大家的努力,才能建立和实现真正的安全网络和健康网络!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十二下面是为研究生提供借鉴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探析,谢谢!
摘要:伴随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道德观提出新的挑战。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从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出发,从目前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出发,提出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必要性,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一些建议,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使大学生能够健康而全面的发展,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网络道德观。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十三摘要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准确把握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深入剖析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成因,从网络心理意识、技术手段、辅导员能力、校园文化建设、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等方面着手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便利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思想认识、价值选择、思维方式的负面影响。剖析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成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1)认知呈现盲目化。网络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但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面前,很多大学生缺乏足够的认知与判断能力,未能将互联网络上的信息与自身的学业和成长有效的联系,对网络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自己上网到底是为了什么还存在模糊的认识。在海量的网络信息面前,部分学生在心理和思维上出现混乱,在学习和价值取向上出现迷茫,致使思维能力下降和钝化,并对信息技术产生依赖。
(2)道德选择呈现庸俗化。道德作为人们对是非善恶的一种评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网络虚拟社会具有匿名性,由熟人目光、舆论和感情铸成的道德防线很容易崩溃,传统道德的约束力被消散。致使出现学生在网络上说假话、谩骂、欺骗等不道德行为,对自己不负责任,游戏人生的心理随之严重。并且随着这种心态迁移至日常生活中,其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不利影响,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才。
(3)意志控制呈现薄弱化。互联网络所含内容丰富,有很多吸引学生的信息,特别是网络游戏更是吸引了一大批学生,部分学生甚至患上“互联网成瘾综合症”。其特征表现为:一天不上网,手指便发痒,把桌面当键盘敲;考试时,填姓名一栏时会不知不觉地写了自己的网名或网上个人帐号;同寝室同学不以语言交流而是网上qq对话交流。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大学生由于痴迷于网络而患上互联网痴迷症,为了上网,不惜旷课、不参加集体活动,甚至荒废学业。
(1)互联网络固有的特点是助推因素。互联网具有隐匿性、开放性、自由性等特点,使得学生愿意通过网络实现上生活所不能实现的东西,客观上助推了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产生。在网上,个人身份处于保密的状态,个体深藏在潜意识中的不为正常社会意识所容许的各种需要和愿望容易得到满足,从而使得网络成为某些学生的“心灵的避难所”。网络具有开放性,网上信息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同思想在这里可以进行交流,使得大学生们更愿意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网络交往具有即时性、自由性以及不受现实生活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约束的特点,使得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东西在互联网上能得到相应的实现,激发了学生上网的兴趣。
(2)大学生本身的特点是重要原因。由于成长环境原因,很多90后的大学生的自尊心较强、抗挫折能力较弱、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中很容易陷入网络之中,依靠网络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有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受到挫折,就借助网络空间去回避现实中的问题,自我麻醉;有学生因为基础薄弱,学习成绩差,与同龄人相比自觉低人一等,再加上老师的批评或者家长的指责,往往容易借助网络回避现实;再就是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缺乏科学的人生规划,于是沉溺于网络之中,在网络游戏上寻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另外大学生处在情感体验的高峰期,不可避免地遇到情感上的挫折,外加现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就业压力大,需要一种释放和解决途径,而网络正好满足了学生倾诉和发泄的要求。但在缺乏必要的约束情况下,往往会使得一些学生心理失衡、情绪失控,陷入网络之中无法自拔,甚至出现犯罪。
(3)网上与网下的心理障碍相互强化。虽然高校大都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受传统观念和身边舆论的影响,相当的学生不愿意进行心理咨询,一些心理健康呈现不正常倾向的学生也不愿意与老师、同学沟通,结果使得本来可以通过简单方式释放的负面情绪和能量压抑在内心。在接触网络之后,常常在网络世界中寻求暂时的安慰,回避现实的'问题。当离线后觉得周围的环境与自己更加不和谐,失落感、疏离感愈加强烈,这使得他们认为自己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解决的,只能在网络上得到解脱。其结果使得心理障碍更加严重,人格出现变异,脱离正常的生活轨道,加剧原来的抑郁和焦虑,甚至使其产生自杀念头。
(1)培养大学生正树立正确的网络心理意识。要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双刃剑”作用,既不能依赖,也不谈“网”变色;要使学生明确上网的目的,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具备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提升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正确对待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要使学生了解网络心理障碍的表现、判断标准、产生的原因、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增强自我的控制能力;加强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的教育,使其能遵守《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维护网络安全与秩序,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不沉溺于虚拟时空。
(2)强化技术手段,做好预防工作。校园bbs是学生经常光顾的地方,对学生影响较大。高校应加强对bbs的管理,实施对网上信息进行调控,剔除不良的网络信息。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信息需求,通过改进学校主页以及相关网站,努力完善信息,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在网上开辟时事政治、思想交流、心理咨询等栏目,鼓励并支持学生积极参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组织专家学者制作思想性、教育性、生动性强的信息资源网站;在网上开通名著点阅、名曲点播、名片点映等服务项目,增加校园网络的吸引力,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比如重庆交通大学的天佑网站做得比较好,满足了学生的很多方面要求。
(3)增强辅导员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目前高校心理咨询队伍还较为薄弱,必须要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学生的第一线,担任着科学育人的重任,其在大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辅导员绝大多数熟悉网络,又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其心理情况都能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能力,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作用,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都是大有裨益的。
[1]孙丽丽,胡树祥.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教育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5(3).
[2]康伟.成人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心理干预[j].理论学习,2012(4).
[3]龙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十四摘要:当今已进入网络化时代,互联网络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给我们带来海量信息和高效率沟通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道德新问题。尤其是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大学生,其影响更大,因此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此问题高度重视、教育引导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方式,以推进虚拟世界的网络德育建设。
关键词:网络道德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
网络社会作为人类为自己开辟的另一个生存空间,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与此同时虚拟的网络世界也是一个缺少道德规范的领域,网络中的道德只能依靠个人的自律来维系。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上冲破传统社会道德底线的事情时有发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和通过德育如何让人们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问题是我们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
一、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网络道德的含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也就是网络社会,道德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增加了新型的网络道德规范。网络道德是以网络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其产生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是调整人们行为和相互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人们行为的基本要求的概括。“它根源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反映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的本质联系。道德规范在人们的道德实践中经受检验,得以发展。它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和约束力。它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而发挥作用。”[i]我们认为网络道德是人们在网络社会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
1、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整体风气的改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提升全民素质的一项基础工程。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对于新时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网络社会的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是对当前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现状的必要补充。虽然国家已经制定了《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但并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期实践逐渐形成的,并依靠社会的舆论、传统的习惯力量和人们内心的信念来维持,使得道德规范所调整的范围要比法律所调整的范围广泛,所以网络行为更多更重要的是由网络道德这个更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影响力的行为规范来调整。因此,网络道德规范就成为了网络法律规范的重要补充,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维护网络安全和保障网络的健康发展。
当前信息化高速发展状态下,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网络海量信息的选择。
对于网络信息,大学生接收不存在问题,问题出在进行信息的判断和筛选上。这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普通的网络使用人员无法控制互联网的信息,也无法保证信息的提供者传递确切可靠的信息,更无法排除某些机构和个人出于某种目的故意散布错误和虚假的信息进行舆论误导。现今情况下,网上的信息质量是靠网络信息传递者的道德自律保证的,信息全部真实可靠依赖于全体网络社会成员具有统一的、理想的道德状态,但这在目前不具备。这样导致很多人全盘接受网络信息,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人没有全盘接受,但其接受的大多是不良信息甚至是反党反社会的信息。例如有的人分不清网络中的真实与虚假,把一些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到处传播;有的人沉迷于网络的反动、暴力甚至色情的内容等。不仅违背道德规范的要求,更对建设社会主义文明产生不利的影响,关乎国家民族利益。这就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接收信息,还要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去伪存真,分清精华与糟粕,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因此在网络社会中,首先要有一个清醒头脑,做到明辨真伪不轻信,对网络信息作谨慎筛选和处理。
(二)网络信息获取要讲求诚信。
大部分使用互联网的人都能甚至是熟练的获取网络信息,但是在应用网络信息时却无从下手。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知识获取越多说明知识量越大,学习越成功。现在很多家长和教师鼓励孩子加入互联网正是看中了互联网络强大的承载知识的功能。网络社会中不仅有巨大的信息量,还有丰富的游戏内容、虚拟的交往对象,这都会使人们感到新鲜刺激。[ii]巨大的诱惑特别易使那些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失落而上网寻求寄托和安慰的人们形成对网络的眷恋、依赖甚至沉溺其中不能自拔,造成现实生活秩序的紊乱。其实,获取知识仅是互联网的功能之一,对人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习网络信息的处理方法,培养交流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科学素养,而不仅仅在于掌握了多少信息。因此应该有针对性地训练人们的网上思维能力,教会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思考“为何用?怎样用?”培养人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在网络使用中产生的问题就必须有一个像公共道德规范那样的原则性要求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网络道德规范。只有在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的引导下,人们不仅学习如何接受、获取信息,更要学会筛选和应用信息,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网络社会对人的现实发展的推动作用。
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引导必须对网络道德规范进行道德教育,使网络使用者对于巨量的网络信息持扬弃的态度,使网络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道德原则。
1、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控制、监督和管理。
网络舆情的问题必须采用网络的办法解决舆情的问题。网络舆情监测的目标不是为了监督并控制民意,而是采用技术手段,采集互联网上的舆情,从而达到了解社会民意,能辅助国家决策,为科学决策和和谐社会建设更好的服务。
思想引导。用先进的道德思想观念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发挥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网络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阵地,我们要用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和道德观念占领网络阵地。舆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并预警,针对危机,第一时间内启动危机公关预案,快速利用多种舆情疏导手段进行澄清,如官方网站、在主流论坛发帖、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与谣言赛跑,更早地告知民众真相,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封堵。信息控制。强化控制系统,筑牢“防火墙”,堵住“人侵者”。对境外有害网站设置封堵,禁止访问,抵御内外“黑客”的攻击。政府部门要不断增大投入,建立权威网站,加强在互联网上构筑“信息海关”,控制来自海内外的各种有害信息,从而达到净化网络空间之目的。
言论监督。从网络技术开放性的特征看,增强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力,要充分利用与网络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网络管理技术手段,对网络不道德的言行进行有效的监控,如制定更高的准入标准、通过身份注册提高可信度等等。这样才能形成网络道德抉择机制的有机协调,道德规范的约束力才能始终得到张扬。
论坛管理。加强对bbs和论坛的监管。bbs即电子公告牌是国际互联网上最知名的信息服务点,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该站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讨论区的文章容易出现涉及政治的过激言论,在讨论中由于知识的贫乏和观点的谬误而误导他人;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易出现人身攻击的现象;个别不负责任的人在网上贴出某些内容不健康的文章。”因此应该采取管理的办法是建立责任制。凡申请上网或申办论坛者,实行版主负责制,明确版主的具体权力和义务。开设bbs和论坛时声明,网站有权删除、转移、编辑所有违规信息,给予警告、勒令改正、取消联网资格若干,以及取消违规张贴信息和访问网站的权利等。
2、转变观念,从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
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学校理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网络德育的重任,积极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从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从接受式德育向批判式德育转变。学校要加强教育引导,强化网络道德意识。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文明教育及法律法规教育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组织系统的信息网络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信息网络观,提高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iii]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网络社会尽管虚拟但并不虚无,在这里也要像在现实社会中一样,讲公德、讲文明,做一个文明的网络使用者。另外,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们获取和接收信息的能力比大部分教师要强得多。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意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从以前的信息的拥有者变为信息的解释者,重在合理解释信息,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判断力。
3、实现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的转换。
道德规范要对人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关键要实现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的转换。要实现他律到自律转换的基础是道德规范教育,在网络空间这个规律仍然适用。网络道德规范教育要从认知式德育向践行式德育转化,重践行而达到知行统一,使人们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和掌握,内在地培养出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责任,倡导以自律为主的自律他律相统一的道德监督机制。
第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整个网络道德规范的总纲,从根本上保证了网络道德规范的方向,坚持不可动摇,坚决抵制西方社会的网络分化行为。第二,慎独,在网上遵守现实社会中的具体道德规范。《中庸》中提到“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我们上网都是个人行为,此时就应当培养这种境界。“慎独”强调在道德修养中坚持一定的道德信念的重要性,强调道德修养必须在“隐”和“微”的地方下功夫,认为最隐蔽的东西最能看出人的品质。因此更应当警惕、谨慎,在无人监督,无人知道的情况下,也能够严格按现实社会中的具体道德规范办事,把现实社会中公认的道德要求适用于网络,解决网上社会与现实社会运行中的诸多相通的道德问题。这也正是我们在网络社会中应当提倡和首先做到的。第三,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要求规范网络主体自身,为自己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后果负责,明确自己网上的权利与义务。这就突出了网上行为的自由、自主性与社会责任性的有机统一。第四,尊重他人的网络行为,不侵权。这既是尊重他人的选择和行为,也是中华民族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优秀道德的网上体现。第五,不利用网络伤害他人和社会。使网络应用的后果既不危害自己,也不危害他人和社会,保证了网络应用的正向社会功能。这也是网络道德规范的伦理底线。这些道德规范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保证了个人、他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纯教育问题,其中包含了很多的社会问题、法律问题、心理问题等。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关注,不只关系到学校的管理和引导,还是一个关系国家综合竞争力、关系到国家未来的重要问题。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是一个长期而紧迫的任务,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政府都对此进行积极的努力。建立以政府为指导,以学校和家庭为主要力量,整个社会都参与的全面的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意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判断力,教育引导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方式,以推进虚拟世界的网络德育建设。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十五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普及,高校大学生也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思想观念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得到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并已展开相关研究。本文在探究当前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原因的基础上,对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及其改进措施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指导。
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仅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有所体现,还开始向约束性相对较差的虚拟网络世界延伸,网络信息环境开始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形成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近几年,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对网络世界的控制,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对我国实施了一定的西化政策,致使部分大学生受到大量鱼龙混杂信息的刺激,在网络世界中迷失了自己,道德认知逐渐模糊,出现了一系列行为失范现象,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因此,新时期必须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进行探索和创新,强化教学效果,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教育支持。
现象出现的原因任何一个社会现象的产生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对事物的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外因作为主导因素指明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也是如此,这一问题的产生受到内外部双重因素的影响。
1.内部因素。
(1)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趋于稳定的重要时期,影响着人的未来发展方向。[1]从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性格和心理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大胆,但比较单纯,有些人遇到一些社会问题时极易产生偏激心理:对当前现实世界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却又极其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同;既希望能够从相应的群体中独立出来,又不由自主地依赖周围的人;好奇心强,自制力差;性格张扬,希望能够突显自身个性,在生活中不自觉地模仿新鲜事物。因此,在限制和约束能力相对较差的网络世界里,大学生受到自身性格缺陷的影响一般会变得散漫,无所顾忌,在网络空间中宣泄在现实社会遇到的压力,甚至违背社会公共道德做出一些不当的行为。以上这些都会对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产生不利影响。(2)高校大学生的家庭背景。新时期高校大学生以“90后”为主,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生活较为顺利,一般没有遇到过大的挫折或逆境,导致生活中过于依赖父母,独立能力相对较差,也无法对社会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某些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我行我素,一旦遇到问题,往往不会和周围的人沟通,而是在网络中寻求帮助,而在这一过程中,一旦学生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就会产生错误的价值判断,不仅会影响到正确价值观的确立,严重者甚至还会产生人格异化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造成限制。
2.外部原因。
(1)网络自身性质。因为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世界成为一个巨大的虚拟社会。互联网以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相对简单的操作方式和便捷的信息传输渠道等优势,成为社会大众特别是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进行思想交流的主要渠道。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本身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和隐蔽性的特点,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质量得不到保证,大量垃圾信息充斥其中,极易对辨别能力相对较差、心理尚未发育成熟的大学生造成不利影响,使其沉溺于虚拟世界中,甚至个别学生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进行违法犯罪,影响社会稳定。(2)传统德育功能逐渐弱化。长时间以来,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普遍较为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理论方面的灌输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德育有所忽视,科学合理的德育体系尚未全面建立起来。这种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已经无法适应网络时代下学生德育的实际需求,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再加上社会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某些学生受到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开始产生不讲信用、相互欺骗等不良行为,威胁着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其中,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就是现实社会道德问题在虚拟网络中的真实写照。所以,要想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分有必要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进行改进和创新,提升网络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3)家庭教育缺失。我国绝大多数学生在大学就业阶段远离原有生活环境,到外地求学,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与父母及时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导致家庭教育缺失,父母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2]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的父母一般会满足学生对于电脑的需求,并且不会在意学生购买电脑的实际目的,实际上这从侧面为学生沉迷于虚拟网络社会创造了条件,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这样,当家庭教育无法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时,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也在所难免。所以,高校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工作时应该督促家长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1.推进网络普法建设,规范大学生上网行为。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针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互联网安全条例》《计算机系统安全规范》等,对网络安全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逐渐加深,高校也应该加强对这些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通过对教育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大力向学生宣传和推广互联网法律规范,提升学生对于互联网安全的认识,进而逐步增强自身法制意识,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网络环境中都将法律作为自身行为准则,降低互联网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切实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力量。
我国高校在认识到互联网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影响的基础上,应该加强对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视,开拓创新,对当前教育力量和相关教育资源进行科学整合,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进而构建网络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提升网络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最大限度地避免网络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在具体操作方面,高校相关德育部门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生动快捷、开放、便利的优势,通过网上德育学校、青少年在线、校园网络等,向学生传输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并及时对网络失范案例进行解析,让学生认识到网络失范行为的不良影响,进而提升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提供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高校的教育管理固然能够对学生网络行为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自身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决定其网络行为。所以,要想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素质,必须对其进行网络道德教育。[4]在教育实践中,高校相关部门的教师应该仔细分析学生的日常行为,准确把握学生的日常心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尽可能正确看待网络上传递的相关信息,并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提升网络事件处理能力。基于此,高校可以构建适当的网络心理咨询平台,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在网络上与心理专家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虚拟的世界中坦露自身内心世界,在教师和专家的指导下转变思想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提升教育实效。
4.加强网络监管,提升学生的网络维权意识。
校园网络是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虚拟网络平台,能够通过适当的宣传教育,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所以高校必须保证校园网络环境的可控性和有序性,为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提升创造条件。首先,紧跟时代潮流,为适应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普及的社会大环境,高校应该逐渐完善网络教育管理手段和方式,对不良网络信息加以屏蔽,防止非法、糟粕信息入侵校园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5]其次,校园网络中心还应该结合高校实际发展情况,建立大学生网络行为监管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对本校学生的上网行为加以引导和监督,提升青年学生群体网络生活的规范性,避免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最后,高校大学生是校园网络的用户主体,高校在为学生提供良好沟通交流平台的同时,还应该注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如隐私权、诉求权等,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进而促使其在使用社会网络过程中能够正(tbc是什么意思?游戏魔兽世界的“燃烧的远征(World of Warcraft: The Burning Crusade),未完待续 (To Be Continued),对叔丁基邻苯二酚(p-tert-butylcatechol),简称TBC;波音公司(The Boeing Company)。)确对待自身权益问题,强化社会责任感,从侧面逐步提升自己的网络道德素质。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已经逐渐成为教育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切实提升其网络道德意识,规范大学生上网行为,能够促使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提升自身修养,最终实现自律与他律的完美统一。同时,在教育实践中还应该认识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一项相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社会、高校和家庭等重要教育因素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增强教学效果,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强化和提升创造条件,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化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十六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进行投资类活动.分析、认识影响他们股票投资决策的各种心理因素,对于促使大学生投资者形成理性投资决策以及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胡曼作者单位:湖北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430070刊名:现代商业英文刊名:modernbusiness年,卷(期):“”(20)分类号:b84关键词:大学生投资心理分析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十七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而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其网络意识和行为对整个网络社会的道德现状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获得大量信息和愉悦身心的同时也陷入了形形色色的网络陷阱之中,出现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本文旨在阐述大学生网络失范现象,分析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而探索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的近40%,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大学生网络行为和意识将影响整个网络的发展。
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规范其运用网络的行为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受到了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视,网络教育研究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然而,诸如网络语言不文明行为、网络欺骗盗窃行为、网络诽谤行为、传播计算机病毒与网络黑客、网络色情等行为的凸显,说明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陷阱常常做出错误判断,从而引发各种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出现。
网络交往中大学生可以完全隐去自己真实的身份,以一个或者多个的虚拟身份从事网上活动。
一旦自己不满意,可以随时终止自己某种身份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
同时,网络还允许匿名发表个人意见而忽视了发表言论的道德化与合法化,虚拟的世界解除了现实社会对人的身份、角色的束缚,网民可以随心所欲的享受自己的“精神乐园”,并一次性缓解在现实生活中长期压抑的情绪,从而获得内心的发泄和平衡。
基于这样的原因,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不顾道德和诚信的约束,在网络交往上产生不负责任的懈怠思想。
至今,不少人尚未将网络上的非诚信行为视为不道德的行为。
由此引发的网络诚信危机,以及在网络活动中的精力消耗,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与周围同学关系的淡薄与疏远。
同时,网络的不良诱导使得网络犯罪率上升。
网络不单单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使大学生难免其害。
网络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网络犯罪”这个名词。
如网络游戏的内容多是带搏杀、武斗、色情等情节,使得一些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深受其害,甚至纷纷效仿。
不良信息的诱惑,使得大学生难以分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由于网络不良诱导而发生的大学生犯罪事件。
同时,由于大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过度沉迷网络游戏,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无经济能力支付游戏费用,但又抵挡不住游戏的诱惑,从而产生违法犯罪的念头,为达目的铤而走险。
首先,大学生自身价值观不稳定,网络道德认识不高从而导致信念不坚定。
大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意志力薄弱,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各种干扰就会改变甚至扭曲其正确的价值观,在网络社会中道德防线很容易崩溃,心中的道德良知很容易泯灭。
其次,由于利益的驱动,网络法规的不完善,网络上充斥着追逐私利和享乐的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和不良信息。
网络的日益普及使得人类社会出现了新的生存空间——电子空间。
电子空间由于互联网所采用的特殊离散结构,没有中心,没有国界,不受任何组织机构的控制,更没有健全的法规制约,加上利益的驱动,电子空间就脱离了网络法规的限制和约束,各种软件开发商开发出虽利润空间大但包含暴力色情等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游戏、软件,从而腐蚀大学生身心,引发一系列不良社会问题。
再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缺乏有针对性、积极的教育引导机制。
网络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现行的网络道德教育却将道德从活生生的网络世界中抽离出来,变成了僵硬的教条,让大学生背诵、记忆,将网络道德变成了没有情感与意志的抽象物,使得大学生很难从中找到与自身发展的切合点,无法把道德内化成自身的理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造成绝大多数大学生明知网络文明公约,却在网络上进行各种不道德行为,获得自我满足。
除此之外,生硬的“灌输教育”和“全程讲授”的教育方法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自我需要,学生没有机会对所接受的道德观念教育进行批评性思考,没有将各种观点进行比较,而是被动的接受,思想灌输并没有真正成为塑造大学生性格的手段,反而降低了学校教育引导的效率和成果。
目前,学校、社会、国家都还没有一套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积极有效的教育引导机制。
因此建立有针对性的积极的教育引导机制迫在眉睫。
第一、要客观认识网络,保持积极心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之所以能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受到欢迎与应用,是因为它自身很多优点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适应了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三方结合,对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明确大学生网络道德目标,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他们的著作从伦理学的角度审视信息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问题,介绍计算机网络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探讨适应我国网络人群特点和网络文明发展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为进一步具体研究我国网络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要强化思想道德课程教育力度,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道德自律精神。
大学要充分认识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依托《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积极引导,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教育,积极响应《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切实实施其中提出的“五要”、“五不要”方略,矫正大学生盲目使用网络的行为。
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端正上网的心态和目的,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
第三、要创新网络道德教育手段,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网络强大的交互性、开放性和及时性,使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也相应丰富、及时而全面。
因此,针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手段不能仅仅拘泥于书本理论教条,而是应开拓新颖的教育引导方法,开辟新的教育阵地,充分运用网络自身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正确引导,使教育内容从通俗化向科技化转变。
针对大学生不同类型的网络道德危机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重点教育和引导。
同时,道德的监督需要舆论的有力支持,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网络道德缺乏舆论监督,因此舆论应该发挥其特点,加强对网络道德的及时监督。
总之,网络一方面使大学生面临着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只要我们积极面对,汲取网络文化的精华,清晰认识问题症结,就一定能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强大优势,推进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建立良好的网络伦理规范,将网络技术与道德伦理有机结合,让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充分的认识和发展自我,成为新时代真正的主人,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1、许剑颖论网络环境中的信息理论问题及对策[j]情报杂志,2004(4)。
2、王秀荣建构网络伦理规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j]中国成人教育,2006(4)。
3、王文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5(7)。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十八“虚拟社区”在网上提供了现实社区所能提供的各种交流和服务手段,包括主题论坛、聊天室、网上沙龙等社群活动区。虚拟社区作为网络中种种社会关系最重要、最集中和最具象的展演,不论与现实社区还是与网络的其他派生体相比,它改变了现实社区的经营理念与生活方式,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领域和文化交流平台。
一、虚拟社区的特性。
隐匿性。虚拟社区中的成员可以通过身份认证相互区分,但没有指纹、dna这些与生命有关的严格认证。成员一般都采用虚拟的匿名身份,并且一个人可以有几个成员名字,或者有多个ip地址。这样的特征隐瞒了成员在现实社会的真实身份,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变得简单。虚拟性是虚拟社区的本质特性,不具备虚拟性的社区就不能称之为虚拟社区。
跨地域性。虚拟社区依托电子计算机技术、远程通信技术,实现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之间的密切联系,满足了跨地域生活共同体的形成。虚拟社区摆脱了人际互动范围上的地域限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网络媒介的互动而拉近,这是虚拟社区区别于现实社区的重要特点之一。
人际关系的松散性。虚拟社区以网络媒介为基础,“隔离”地将陌生的人与人连接在一起,形成虚拟社区中陌生的人际关系,因此虚拟社区成员的地理分布可能遍及世界每个角落,这就形成了人际关系的松散性、动态性和不稳定性。
开放性。在虚拟社区里身份认证和获得并没有现实社会中那么严格和复杂,大多是为了管理监控和统计日访问数量的需要,因此虚拟社区更具开放性。它依托电子信息技术,使得其成员不再受地域、年龄、职业、性别、种族、肤色的限制,凡是对某一社区有兴趣或有需要的人都可以通过简单的注册获得该社区成员的身份。不仅如此,虚拟社区的信息资源也是相当广泛,一个具备相关技术的虚拟社区,可以使全球各国人民涉足其中,并在该社区实现社区文化共享、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他们集体开放资源,集体享受资源,是社区资源的创造更新者和享受者。
虚拟社区与网络社会大环境的'不同之处在于虚拟社区的隐匿性和自由性,因此,虚拟社区的规范治理与和谐发展更依赖网络道德培育。
网络道德认知培育是培育大学生对网络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评价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它应该包括网络道德观念培育、网络社会行为分析能力培育、网络道德评价能力培育。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人的本能性的适应活动,它必须以一定道德认识为基础。面对虚拟社区信息良莠不齐、舆论是非难辨、行为真假难分、观念存在多元价值的特点,虚拟社区的网络道德认知培育不仅仅是灌输简单的网络道德规范,而是面对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虚拟社区,通过传授网络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分析能力达到网络道德培育的目的。网络道德认知培育不仅仅包括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政治理论教育,更重要的是网络道德教育。随着网络道德培育在虚拟社区的实践发展,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也纷纷列入网络道德认知培育的范围。
网络道德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活动系统,是网络道德情感、网络道德意志、网络道德信念的统一体。因此网络道德培育应该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开展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培育。虚拟社区中的网络道德情感培育主要是引导大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网络舆论或行为产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内心体验,具体体现在民族认同感、国家责任感、社会义务感、集体归属感以及对他人的道义感和对全世界的人道感。它旨在培养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虚拟社区情感世界里树立系统完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使大学生在虚拟社区的生活中不忘自身道德信仰,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不忘对社会的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网络道德意识培育还要注重培养道德主体对虚拟社区网络道德的判断、决策以及外化行为的能力,培育和引导网络道德主体不受虚拟社区诱惑因素、多元舆论的影响,能够自主调节情感和行为,特别是具备自主意识、自律意识、自觉意识等等。虚拟社区背景下的网络道德意识培育应该以网络道德价值原则的传授为起点,训练大学生网络道德判断的能力,注重培养大学生在虚拟社区中的尊重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等基本道德规范。
网络道德行为培育应建立在网络道德认知培育、网络道德意识培育基础之上,同时通过网络道德行为培育使已经形成的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意识得以巩固和深化。网络道德培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转化为规范合理的网络道德行为,而网络道德行为培育则是根据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和核心价值观教导大学生遵守互联网管理法律法规、遵守网络道德和社会公德、尊重知识产权和专利权等等。网络道德行为培育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实践密不可分,因此在培育过程中还要从实践中获取真知,将政治理论知识和道德规范转化为网络道德行为培育的指导方针,引导大学生在无人监督的网络虚拟社区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十九道德是指一定社会用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规范是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中产生的促进人的善行的规定,主要是通过激励人的善行去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目的。道德规范是具体的,每一种道德规范只是针对一类行为所做出的规定。在信息社会中,信息道德是指整个信息活动中的道德,它是整个信息活动中信息加工者、传递者、使用者相互之间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而网络道德是指人们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信息道德规范。网络道德包括了在网络信息的交流与利用中遵守信息法律法规、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尊重知识产权、抵制信息犯罪等内容。
1.网络使思想道德建设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
互联网全球性和开放性特点,使得各种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对我国思想文化阵地和意识形态领域形成新的冲击。西方文化所宣扬的价值观并非都是可取的,有一些西方腐朽思想像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性开放等,由于不少大学生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在面对这些腐朽思想时难以鉴别和判断,无法做出取舍,有的学生甚至全盘接受,这些腐朽思想腐蚀了大学生的心灵,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另外,各种封建迷信思想以及宣扬色情、暴力、邪教等内容的网络垃圾也乘机在网上兴风作浪,它们对党和政府进行攻击,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丑化,对现实社会进行对抗,这些都会对大学生造成影响,容易使大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身心健康受到侵害。客观环境的变化,使得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任务极为紧迫,我们应该利用社会主导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
网络对于大学生来讲,是一个时空上无限制,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网络信息良莠并存,而大学生的自我道德判断力还不成熟,正处在逐渐养成的重要阶段,有一些大学生自我免疫力不强,网络上多元化的信息他们难以鉴别,很容易受到影响,在虚拟世界中陷入非理性的状态,导致网上行为的道德失范,造成他们责任观念淡漠、判断力缺乏。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在没有外在舆论和传统习惯约束的条件下,大学生的道德自我评价能力会变得迟钝,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道德责任感容易慢慢消解,造成他们在现实社会中道德取向的迷失。
3.网络生活环境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个人素质人格等都产生了影响。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络的交流具有匿名性,虚拟的人和现实的人,网络中的虚拟人人格可以无限制性,现实生活中的人人格具有约束性,使大学生往往处于人格与交往情境双重分裂的环境和氛围,共同作用于同一个个体身上,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个人具有两种人格的情况,大学生涉世未深,心智还不完全成熟,极易导致人格缺陷,甚至形成人格发展错位,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现实中许多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社会,迷恋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甚至网恋,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愿与人交流,对家庭成员间、同学间、朋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感情联系淡薄,长此以往,导致大学生与人交往技能缺乏,情商逐渐降低,个人的责任意识淡化。
【本文地址:httpzuowen/17202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