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知识 >

组织行为学形成性考核册完整答案-浩宇网

发布时间:2023-12-22 14:41 作者:[db:作者] 点击: 【 字体:

《组织行为学》一、填空题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2.教师工作的主要特点是:育人性、复杂性、示范性和独立性。3.霍桑实验使梅约发展出一种对人性认识的不同观点,即提出了关于社会人的人性假设.4.1947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社会知觉的概念,用以表示他对知觉的一种新观点.5。社会知觉可分为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因果关系知觉。6.先入为主是对人知觉的首应知觉效应。7。斯蒂芬和沃尔夫在综合有关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了描述教师成长的生命周期。8.教师成长的心理机制是反思—更新-成长9。当人们产生某种优势需要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不安的心理转化为 动机10.双因素理论将引起满意的因素称为激励因素,将消除不满意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11。强化是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 某种行为 的过程。12。归因理论将人们的成功或失败主要归结为:努力、能力、任务难度 和机遇四个方面的因素.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1.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属于下列哪种人性假设?(A、社会人B、经济人C、复杂人D、自我实现人2.人在同一时间内会有多种需要和动机,属于下列哪种人性假设?(A.社会人B.经济人C.复杂人D.自我实现人3.“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是对人知觉的(B )效应. A.知觉防御B.晕轮效应C.首因效应D.定型效应4.认为老年人总是墨守成规,属于下列哪种效应?(A.知觉防御B、晕轮效应C.首阅效应D。定型效应5。如果教师A认为和教师B相比,自已报酬偏低,根据公平理论,A会采取以下哪种行为?(BA.增加自己的投入B.减少自己的投入C.努力增加B的报酬D.使B减少收入。6。临时检查卫生、学生抽查考试属于下列哪种强化方式?(A.固定比例强化B.可变比例强化C.可变间隔强化D.固定间隔强化7.在归因理论中,能力属于哪一类因素?( CA.外部、不稳定、不可控B。内部、不稳定、可控C.内部、稳定、不可控D。外部、稳定、可控8.根据弗洛姆的期望理论,下列哪个选项是错误的?(三、判断题(在题后括号内对的打,错的打X)1.社会人性的假设认为,人们具有非理性的感情,因此他们基本上是不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X )2。梅约认为社会交往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囚素。(6.组织承诺是指一个人对于特定组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希望维持其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心理状态。( )7.按赫兹伯格的研究,工资属于激励因素。(X8.挫折感与个人的价值观没有关系。(X ) 9.心理学家罗斯将“低估情境作用,高估个人作用"称为基本归因错误。(说明经济人假设的主要观点,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经济人假设的主要观点是:他们认为人天生就是懒惰的,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趋于个人利益的考虑,对人的管理采取的是不信任和惩罚式的。结合实际谈谈改变教师态度的主要方法。答:教师态度对于其职业和学生都有很重要的影响,与教师态度相关的三个因素是工作的满意度、工作参与和组织承诺。教师的态度具有稳定性、主动性、内控性的特点。 改变教师态度的方法主要有:1、组织教师参与决策 管理者给予教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让教师参与决策、参与管理。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决策的质量,还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态度。2、建立与教师沟通的渠道在管理生活中管理者与教师经常进行沟通,建立管理者与教师之间互通信息的渠道,及时传达相关的信息,并使管理者能够及时了解教师的相关信息是改变教师态度的重要方法。 3、促使教师学习认识是决定人们采取何种态度的基础.教师的情感体验行为意向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习可以改变人的认识,认识可以改变人的态度。4。促进教师需要的发展人的态度受满足个人的心理需求所支持。因此,一方面,学校管理者要促进教师需要层次的提高,培养教师的高级需要,另一方面,需要针对教师个人的心理需求做相应的工作.陈述、说明教师生命周期理论的各个阶段及特点。答:教师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任何一个从事教育的教师都要经历几个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并将其模型化.(1)实习教师:**教师是尚未走上教师岗位的学生,是职前教师;实习教师虽然属于学生的学业活动,但它从中得到做教师的体验和信心,对将来有很大的影响.(2)新教师:**师阶段是教师从个体走向学校任职,并接受教学任务,直到将所学知识和教学活动相结合,能够得心应手的处理教学中的困难,这是教师适用的困难期,也是能否胜任此岗位的关键期。(3)专业化教师:**段的教师具有很强的独立工作能力,是稳定,成熟、可靠的教师.(4)专家型教师:**是有能力预期学生的反应,并修正和调整教学以促进所有学生的成长和发展。(5)杰出教师:**更为丰富、广泛的教学经营,无论在知识、行为、道德水平上都超出了一般教师,是非凡的。(6)退休教师:**学校,职业结束.也有些退休教师选择其他方式为自己的专业继续工作.4. 结合实际谈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答: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他认为每个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1、生理需要,包括食物、水、栖身之地、性以及其他方面的身体需要;2、安全需要,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同时能保证生理需要得到持续满足的需要;3、社交需要,包括爱情、归属、接纳、友谊的需要;4、尊重需要,内部尊重因素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等,外部尊重因素包括地位、认同和关注等;5、自我实现需要,成长和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不同的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优势需要,也就是说个体有自己的需要模式。第一种是生理和安全需要为优势的;第二种是以交往需要为优势的;第三种是以高级需要为优势的。管理者要给人们提供满足各种需要的诱因,使其成为个体行为的目标。1、如果你想激励某人,就必须了解这个人目前处于哪个需要层次上,并重点满足这一层次或这个层次之上的需要。如果管理者们都在试图改变他们的组织或者管理活动,就必须使员工的需要得到满足。2、五种需要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较低级的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较高级的需要.高级需要通过内部使人得到满足,低级需要则主要通过外部使人得到满足.3、强化激励作用。针对员工的当前需要,提供相应的奖励可以强化激励.比如,对于比较低层次的员工,物质的奖励可能更具有激励作用,而对于高层次的员工,如高级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工作的责任和成就感则更具有激励作用。根据教师需要的特点,在管理中怎样激励教师的积极性?答:教师因为职业的关系,其需要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强烈的精神需要和朴实的物质需要。根据美国学者的调查,吸引人们选择教师作为职业的因素主要有人际关系、服务、物质利益、毅力以及工作时间。因此这几个方面可以作为进行激励重要的参考因素。 解决与满足教师的需要,是尊重教师的劳动价值、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关键. 1、尽可能及时地、准确地掌握教师需要的动向,正确对待并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满足教师的需要是一个学校正常工作的基础。不了解教师需要的动向,不能合理而又恰当地满足教师的需要,则教师的需要层次会停留在远离教育、教学工作的焦点之外,其积极性就会受挫。对合理的可以满足的需要,应尽力予以满足. 2、注意教师需要的个体差异,并为教师多种需要的满足提供诱因。尽管作为一个群体,由于职业的原因使教师的需要表现出一般性的特点,但是作为教师个体的需要还是存在差异的。学校管理者(中国有多少个县?截至2020年9月1日中国一共有1347个县,另有117个自治县,县作为“县级行政区”,属于三级地方行政区。)要对所有的教师实施激励,因此,在管理措施中应能覆盖教师各个层次需要的满足,为不同需要的个人提供为满足需要而追求的目标。 3、在满足教师一定的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应该特别注重教师精神需要的满足。对教师的高层次的精神追求,领导者要给予爱护、鼓励和支持,并创造条件使其得以实现。 4、正确调节教师需要。学校管理者在恰当满足教师合理需要的同时,还应做好教师需要的调节工作,以保证教师积极性的正确方向和持久性。 造成教师挫折的主观、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挫折后应如何进行个人调节?答: 1.造成教师挫折的客观因素:第一,政策观测不力,思想工作缺乏实效;第二,学校管理的作风和方法不当;第三,学校组织内人际关系不良;第四,工作安排不当;第五,学校环境不良。 造成教师挫折的主观因素:第一,对挫折情境的认识判断;第二,遭挫目标的重要性;第三,抱负水平;第四,对挫折的忍受力. 挫折后应该这样进行个人调节: 宣泄情绪:应该控制情绪,但不应该无限制的压抑情绪,遭受挫折后的情绪应该得到适当的宣泄2. 注意转移:心情不好,可以听听音乐,看看电影,从事体育锻炼,让快乐的情绪淹没忧郁 原谅自己,恢复自尊:要敢于正式现实,自己犯错,要坦白承认,然后将之抛在脑后,相信失败已经过去,成功就在前头.4. 把挫折变成前进的动力:从来不失败的人事没有的,失败而不失志、不失态才失成功的特点。应该看到,失败也有好的一面,它给了我们经营、知识、才干、能力、风度、气魄。 7、分析、论述:对一个行为的归因对以后的同一行为有何影响? 答:归因,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归因理论认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环境,或者在于个人。行为的原因若在于环境,如外人、奖惩、运气、工作难易等外因,则行动者对其行为不负责任;行为的原因若在于个人,如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心境、努力等,则行动者对其行为要负责任.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行为与所得的结果毫无关系,尤其是将失败归因于内在而稳定的因素,如能力时,会形成一种无助感.这种无助感表现为:动机上,个体不会主动地学习达到目标的有效行为;在认知方面,个体对将来的成就不抱任何希望;在情绪方面个体自尊心很低,心情也相当忧郁;在行为方面“不作为",本来能做的也不做.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般能力较强,自信心十足,情绪稳定,无论是内外因维度、稳定性维度、不可控性维度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要使他们在“优"的基础上更“优",就必须对他们结果进行理性的归因,如果盲目地归因于他们的能力,归因于他们的“聪明”或“天赋”,他们往往认为不需努力,凭本身能力和聪明就可以了,这样会造成学习后劲不足,当真的“翻船”了,他们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有问题,认为自己不聪明,再难有作为,出现满足于现状的现象。但如果只归因于他们的努力,不归因于他们的能力,又往往会造成失去自信心,没有自豪感,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对今后其发展,超越一般人的目标倾向又不利。因此,作为教师应引导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既归于自己的能力,又离不开归因于自己努力,使真正明白:优秀成绩的取得能力、努力一个也不能少。 习得无助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厌学和成绩差的原因。是学校教育中应特别注意的。教师要帮助学生走出习得无助的困境。出现问题,有问题后再去归因,往往是比较容易操作的,“差生”差结果的归因要比“优生"优结果的归因容易得多,问题是如何科学归因,使归因对“差生"更有激励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在全面了解因归理论的基础上,联系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恰当、“差生”可接受的归因结果,这样的归因才会对“差生”有激励的作用.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